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西方报纸、杂志中有关中国的描述。

1979年

美国《新闻周刊》:“我们看到了一个被唤醒的中国,但中国面对很多问题,被‘文革’破坏的生产秩序和工作环境,大量返城知青等。邓小平的问题是,如何在不变动中国的社会制度的情况下,拯救这一切。”

1985年

英国《金融时报》:“在全中国,即使是很小的工厂,也在寻找外国合资者,以帮助他们实现企业现代化。”

美国《新闻周刊》:“一批工程师、技术员和包装工来到了法国的工业城市瓦尔蒙,他们夜以继日地工作,把已经破产的博克内克特冰箱厂的设备尽数拆去,5000吨设备装上了轮船、飞机和火车,启程运往天津,在那里的一家工厂里它们将被重新组装成一条每天生产2000台新冰箱的生产线。类似的情况比比皆是。”

1993年

美国《纽约时报》:“大邱庄实际上就是一个大公司。这个村有4400人,却有16辆奔驰轿车和100多辆进口的豪华小轿车。1992年,大邱庄的工业产值据称达到了40亿元人民币。”

1999年

美国《财富》:“让世界认识中国,让中国认识世界。”

2005年

美国《新闻周刊》以“中国世纪”为总题,“未来属于中国吗?中国的崛起不再是一个预言,它已经是一个事实”“对美国而言,中国的挑战无疑是最大的挑战”。

——摘编自吴晓波《激荡三十年》

(1) 我国面对1979年美国《新闻周刊》提到的“很多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2) 对材料中西方媒体所描述的信息提出自己的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提取信息一则或以上均可,“看法”可以是赞成、反对或提出其他的观点;表述清晰,史论结合)
【考点】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意义;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困难
能力提升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