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劳模的评选主要依据生产劳动竞赛的结果,由此,奠定了任劳任怨、踏实肯干“老黄牛”的精神基底。1979年,中央第一次对“模范”和“先进”的含义进行了理论阐释:判断“模范”和“先进”的标准是“推动生产力发展”和“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贡献”,劳模精神的评选标准不仅限于吃苦耐劳的体力劳动者,也鼓励在实干的基础上发挥更高层次价值,用技术和知识来提高工作效率、合理减轻劳动强度,增进更大效益。进入21世纪,劳动模范评选标准要求在做好本职工作、爱岗敬业的基础上,勇于追求创新,由此出现了知识型、专家型、复合型劳模。
——摘编自张齐武、寇梦瑶《新中国成立以来劳模精神的发展演变与新时代价值》
材料二 在不同发展阶段中,虽然劳模精神体现了不同的形式特点和内涵特征,但其精神都鼓舞了全体劳动人民以主人翁的高度责任感来推动社会进步。现代社会中,劳动不仅包含传统物质产品的生产而且包含科技创新、艺术创作、经营管理等新样态。我国的劳模表彰在向科技创新、经营管理倾斜的同时,从未否定体力劳动、传统劳动的重要作用,在生产基层一线的劳模比例逐年上升。通过树立典型、宣传先进,劳模精神消解了异化劳动的负面影响,彰显了劳动的自由本性,以价值引领有力地鼓舞了全体劳动者积极投身生产。
——摘编自王治东、施政《新中国成立以来劳模精神内涵变迁及其当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