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兴起的“文明标准”为外交、贸易甚至战争提供了新的动机和正当化方式。格劳秀斯的“万国法”构筑了国际法最初的体系。国家的概念与价值日益增强,各国平等协商结束战争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和当代主权国家概念由此诞生。《和约》确立了国际法关键概念和原则——主权和国家关系基本原则。主权是现代国际法发展的起点,也是主权作为“文明标准”概念重要内容的起源。根据“文明标准”,欧洲国家将世界各国划分为“文明”欧洲国家和“野蛮”非欧洲国家,此种划分导致了国际法的不平等适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争不再是完全的主权事务,《国际联盟盟约》下的国际联盟有权干涉战争,而成员国也保障《盟约》的实施,近代国际法中的国家个体安全观逐渐转向现代国际法中的集体安全观。《盟约》既体现英法等欧洲列强推行“文明标准”的“阶段性胜利”又体现了“挫折”。这一阶段的“文明标准”表面上出现了一些“进步性”的特征。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强调民族自决、自由贸易等,对旧有的“文明标准”产生了冲击。国际劳工组织、国际红十字会等组织在各自的领域内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和规范。

材料二   1998年,联合国大会决议将2001年定为“文明对话年”;200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不同文明对话全球议程》将文明对话作为国际公共产品;2014年,“文明交流互鉴”由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首次提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文明互鉴的思想强有力地反驳了“文明等级论”“文明冲突论”的观点,主张接受文明差异,以互鉴解决冲突,体现了文明差异性和统一性的辩证关系。就本质而言,若将“文明标准”视为操作系统,那么依据简易操作标准而允许不同国家或地区基于自身特质进行交流互鉴,不仅可以提升世界人民的幸福水平,还能体现“文明标准”的价值。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沈伟《论国际法中“文明标准”的演变和塑造》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国际联盟盟约》体现英、法等欧洲列强推行“文明标准”的“阶段性胜利”和“挫折”的不同表现,并分析“文明标准”出现“进步性”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1世纪初中国在联合国提出“文明交流互鉴”理念的背景,并说明“文明交流互鉴”在现代中国外交实践中的体现。
【考点】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困难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朝贡外交是中国古代王朝特有的一种外交体系,其立足点是传统政治思想中的中心大国的定位。……自汉以来,凡来朝贡者,中国王朝都盛情相待,大量回馈。汉武帝曾专门设“酒池肉林,以飨四夷之客”,让他们陪同出游各地。清王朝为接待英国马嘎尔尼使团全部费用耗费白银八十五万两左右。为了让英国“贡使”看到中国“民物康阜,景象恬熙”而“知感知畏”,乾隆还安排马嘎尔尼一行由内陆至广州,也是沿途款待,劳民伤财。中国使臣之外行,则是多携礼物,大量赠送。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即率随员三百人,带牛羊万头以及大批的绢帛、钱币、价值“数千巨万”;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带有大量的绢帛、瓷器、茶叶以及金银钱币。每到一地,都是大加赠送,动员当地首领到中土朝贡。

——摘编自齐涛《朝贡外交与朝贡贸易》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伊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以“三大外交政策”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本内容的一系列外交理念、外交战略和外交政策。经过卓有成效的工作,初步打开了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为新中国第一个十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顺利推进,建构了一个战略大后方和支撑点;抵御和破解了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的军事干涉和战争威胁。通过抗美援朝、抗法援越以及在我国东南沿海的解放战争,赢得了朝鲜停战、印度支那和平和解放东南沿海岛屿的胜利,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周边和平环境。通过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两个重要的国际舞台,树立了新中国“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国际形象。

——摘编自齐鹏飞《波澜壮阔的新中国外交》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朝贡外交的特点。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成就取得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普通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年12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外交人员选派条件的电报指出,外交部选派的大使要满足的条件是:政治上忠实可靠;有相当丰富知识,能懂外国语更好;谨慎周详,能坚决执行政策,服从领导;师团级以上干部等。根据这一精神,中共中央向各地方及解放军各部队下达指示。随后,一批将军、省市领导干部从全国各地来北京接受培训,并在培训结束后形成了由袁仲贤、耿飚、王幼平、谭希林、彭明治等组成的首批驻外大使队伍。该队伍中多数成员是来自部队征调的高级干部,后被称为“将军大使”。

——摘编自《“将军出国”:新中国首批驻外大使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首批驻外大使的派遣与实践推动了构建新中国形象。大部分使馆通过组织“新中国展览”、国庆宴会等活动宣传新中国的概况,彰显新中国自力更生的形象。驻外大使对驻在国的积极援助展现了新中国的人道主义情怀。如1953年,为救助印度灾民,袁仲贤大使代表中国红十字会和中国人民救济总会向尼赫鲁捐赠一张287356卢比(合15亿元人民币)的支票,作为印度的国家救济基金。驻外大使针对反华宣传及同帝国主义反动势力的斗争,又展现了新中国爱好和平、追求正义的国际形象。如朝鲜战争中,各驻外使馆对美国侵略朝鲜和中国人民抗美援朝真实情况的广泛宣传,是倡导和平的具体表现。

——摘编自《“将军出国”:新中国首批驻外大使的历史考察》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首批驻外大使队伍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选派“将军大使”的背景。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首批驻外大使外交实践活动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