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疼痛的发生与神经递质-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的活化有关。NMDA受体是一种通道型受体,当NMDA受体被激活,Ca2+离子内流进而引发Na+内流,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研究发现氯胺酮具有一定的止痛和抗抑郁作用。回答下列问题:
(1) NMDA储存在中,NMDA发挥作用后会与受体分开,并迅速以免持续发挥作用。
(2) 推测氯胺酮止痛的机理可能是
(3) 科研人员设计并进行了氯胺酮对抑郁症小鼠社交障碍影响的实验。请补充完善以下实验。

①实验过程:

a、构建抑郁症模型小鼠,小鼠表现出明显的社交回避行为;

b、取一定数量正常小鼠随机平均分为两组,一组注射适量的生理盐水,一组注射等量的5mL/kg氯胺酮;取一定数量的模型鼠随机平均分为四组,一组注射,另三组分别注射等量的5mL/kg、10mL/kg、15mL/kg的氯胺酮;

c、社交实验(具体操作不做要求);

d、实验结束后,根据记录的实验数据计算小鼠的社交偏好率,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氯胺酮对小鼠社交偏好率的影响

②分析和讨论:

实验可初步得出结论:;5mg/kg氯胺酮处理正常小鼠组的数据产生的原因可能是正常小鼠对氯胺酮的敏感性(填“高于”、“低于”或“等于”)模型小鼠。

(4) 若已证明氯胺酮可以改善小鼠抑郁症,能否直接投入生产应用于治疗人类抑郁症?说明理由
【考点】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实验探究题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癫痫是大脑神经元因突发性异常放电而导致短暂大脑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与癫痫发生有关的神经元及部分生理过程如图甲。GABA对哺乳动物(如鼠、人类)不同发育程度的神经细胞产生的生理效应如图乙。回答下列问题:

(1) 当兴奋传至突触处时,储存在神经末梢内的谷氨酸被大量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AMPA受体(如图甲),使突触后膜上发生的信号转换是
(2) 为研究癫痫发生时突触中兴奋传递的过程,将电流计的两个电极接至癫痫模型鼠神经元细胞膜的外侧(如图甲)。癫痫发生时,电流计指针偏转的方向是。若刺激b点,电流计偏转次。
(3) 静息状态下,如果将右侧电极移入神经细胞膜内,则电流计将向(填“左”或“右”)偏转,若此时神经元所处液体环境中K+浓度上升,则电流计偏转的幅度会(填“增大”或“减小”)。
(4) 对未成熟的神经细胞而言,GABA是(填“兴奋性”或“抑制性”)神经递质,对成熟的神经细胞而言,若某化学物质X会抑制突触前膜上的GABA转运体(如图甲)的活性,推测使用物质X会(填“加剧”或“缓解”)癫痫症状。
(5) 现欲设计实验验证药物M可通过降低AMPA受体蛋白表达量从而缓解癫痫症状。提供癫痫模型大鼠和必要的仪器、生理盐水、药物M注射液等,请设计实验并完善实验思路:

①分组:

②处理:,乙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③培养观测:

④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实验探究题 普通
2. 针灸治疗疾病(或抗炎)的核心机理之一是通过刺激身体的特定部位(穴位)产生兴奋,随后兴奋传到脊髓和大脑,进而激活自主神经,最终实现对各种机能的调节。研究表明,低强度针刺小鼠足三里(如图1),可以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起到抗炎作用。回答下列问题:

   

(1) 针灸时,足三里的感受器接受刺激,由于导致兴奋产生,兴奋被传至脊髓和孤束核,并通过上行传导束传至产生针刺痛的感觉。兴奋在迷走神经元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填“相同”或“相反”)。
(2) 最新研究表明,针灸时迷走神经对肠的分泌作用也会产生影响,并通过一系列过程产生抗炎效应,其作用机理如图2所示。迷走神经释放乙酰胆碱时,发生的信号转换是;乙酰胆碱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还是抑制,与突触后神经元上的有关;据图2描述“针灸消炎”的机理是

   

(3) 足三里穴位所在位置正好是坐骨神经(分为腓肠神经、胫神经和腓总神经)向小腿延伸的位置。对足三里穴位进行低强度电针灸刺激的抗炎作用依赖于腓总神经的深部分支,而不是腓肠神经或胫神经浅表分支。为验证这一结论,现以若干生理状况相同的炎症小鼠为研究对象,设计实验加以验证:

①分组:将生理状况相同的炎症小鼠随机均分为

②对照处理:A组不做处理,

③电针灸刺激:分别用低强度电针灸刺激小鼠足三里穴位;

④观察分析,得出结论:观察小鼠的抗炎反应,并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实验探究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