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细菌内毒素(LPS)可与免疫细胞表面 TLR4 结合,介导免疫细胞分泌炎症因子 TNF,引发小鼠全身性炎症反应。针灸或电针刺激足三里(ST36),可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作用于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缓解炎症反应,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作用机理如下图1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针灸刺激ST36,可引起NA和A分泌增加,该过程属于反射,完成该反射的效应器是
(2) NA和A在免疫细胞表面有两种类型受体。据图推测,NA、A对α2-AR的作用是
(3) 为揭示针灸疗法缓解炎症反应的生理机制,研究人员分别给正常小鼠和模型小鼠(P 受体感觉神经元缺失)注射等量的LPS,之后用0.5mA电针刺激小鼠ST36并检测TNF含量,结果正常小鼠的TNF含量下降而模型小鼠几乎没变化,这说明
(4) 下图2为细针和粗针治疗时针刺部位附近神经末梢电位变化。

①两种治疗方法中利用细针进行针灸治疗效果不明显,据图分析其原因是

②研究人员利用同等强度的电针刺激位于腹部的天枢穴,并没有引起相同的抗炎反应。该研究结果说明针灸治疗是否有效的前提是

【考点】
反射的过程; 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综合题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小明行走时,足部突然踩到一根尖锐的钉子(这是一种伤害性刺激),迅速抬脚,这种保护性反射能使肢体从伤害性刺激上缩回,以保护肢体不受损伤。如图表示该反射的反射弧,图中字母表示神经元,数字表示神经。请回答下列问题:

   

(1) 图示反射弧中,兴奋在F上是以的形式进行传导的。在兴奋部位,神经纤维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变为。兴奋在神经细胞之间是通过结构来传递的,该结构包括,其中发生的信号转变是
(2) 伤害性刺激产生的信号传到会形成痛觉。此时,支配内脏器官的活动占优势,导致心率加快,支气管舒张等变化,支配内脏器官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通常(填“受”或“不受”)意识的支配的,称为
(3) 分析下列现象作答:

现象I:小明的脚踩到尖锐的钉子迅速抬脚;

现象Ⅱ:小明看到前面有尖锐的钉子而迅速抬脚。

两个现象中的抬脚反应异同点比较见下表,正确的有

选项

比较项目

现象I

现象Ⅱ

A

反射弧的完整性

完整

完整

B

是否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可以不要

一定需要

C

参与反射的神经元数量

D

抬脚相关肌细胞数量

(4) 兴奋传入神经中枢,经神经中枢的分析处理后,引发伸肌舒张,屈肌收缩,据此判断①处神经纤维膜外的电位变化情况是,②处神经纤维膜外的电位变化情况是
(5) 兴奋通过突触的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上的速度要慢得多,分析兴奋通过突触速度变慢的原因是的过程需要相当的时间(约0.5~1毫秒)。
综合题 普通
3.  细菌内毒素(LPS)可与免疫细胞表面TLR4结合,介导免疫细胞分泌炎症因子TNF,引发小鼠全身性炎症反应。针灸刺激足三里(ST36),可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作用于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缓解炎症反应,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作用机理如图1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1

(1) 针灸刺激ST36,可引起NA和A分泌增加,该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其理由是
(2) 研究表明,NA、A在免疫细胞表面有两种类型的受体,α2-AR介导促进(+)炎症反应,β2-AR介导抑制(-)炎症反应。据图推测在针灸缓解炎症反应的调节过程中,去甲肾上腺素(NA)和肾上腺素(A)对受体β2-A和Rα2-AR的作用分别是:甲(促进或抑制)乙(促进或抑制)
(3) 用针灸刺激足三里(ST36)疗法可缓解炎症反应。为研究该作用效果依赖于具有P受体的感觉神经元,研究人员构建P受体感觉神经元缺失的模型小鼠P'。分别给正常小鼠和模型小鼠P'注射LPS之后,用适宜强度针灸刺激其足三里(ST36),检测TNF含量变化。若结果为,则可判断上述结论成立。
(4) 如图2分别为细针和粗针进行针灸治疗时,针刺部位附近神经末梢的电位变化。

图2

①当粗针扎穴位时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导致,从而产生动作电位;细针治疗不能引起动作电位的所以针灸治疗需要对针的粗细进行选择。

②已知细胞外Ca2+对Na+存在“膜屏障作用”,试分析临床上患者血钙含量偏高,针灸抗炎疗效甚微的原因是

综合题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