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人类采集到谷物要带回居住的临时地点来处理。小麦种子粒小而多,途中必然会有一些掉到地上,人类常走的路径附近或居住营地周围也就长起了更多的小麦……等到过了一个世代,小麦数量和面积大增,于是他们得待上更长时间,最后形成永久的村落……定居在村落里,他们会盖谷仓储存粮食,还会发明石镰刀收割野生小麦,再发明石杵和石臼来加以研磨。他们也发现,把种子深深埋到地下比撒在地面效果会好很多。于是,他们开始犁地整地,采集和狩猎的时间也就被挤压,采集者逐渐变成了农民。……随着人类开始住进永久村落、粮食供给增加,人口也开始增长。
确实,农业革命让人类的食物总量增加,但量的增加并不代表吃得更好、过得更悠闲,反而只是造成人口爆炸,而且产生一群养尊处优、娇生惯养的精英分子。普遍来说,农民的工作要比采集者更辛苦。
——据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整理
材料二 (新工业体系的)主要困难并不在于发明有效机制,而在于将各种设备分发给一个协作整体的各个成员手中,强迫每个成员以合适的速度和精度工作。更重要的是,培训人们放弃自身的散漫习惯、服从自动化体系的持久不变的规律性。……贫困和土地垄断迫使工人留在需要他们的地方,并剥夺了他们通过迁居来改善处境的可能性,即使他们有了自由迁居其他地方的机遇,由于没有机会学习手艺,再加上从事的是细分的专门化工种,机械工人变得不适合从事开创性的工作,甚至不适合当农民。新工人成为一个“齿轮”,若不融合进一台机器,他们都不会干活了。在这种环境下,职业病自然泛滥成灾,随着生产步伐的加快,工业流程中健康和安全受损的危险也在增加。
——摘编自刘易斯·芒福德《技术与文明》
材料三 在资本主义逻辑主导下,随着人工智能机器人成本的降低、生产效率的提高,资本家将大量使用人工智能机器人替代人类劳动,从而降低自身生产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同时导致大量劳动力剩余的局面,进一步创造榨取剩余价值的有利条件。可见,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对人类劳动的影响呈现为形式上的自由,实质上的剥削。
合理的制度安排是人工智能解放人类劳动这一技术可能性转化为现实的关键。以共有、共建、共享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制度可以成为人工智能技术促进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制度支撑。
——摘编自陈尧《替代与提升: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影响》
抱歉,您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答案与解析!
登录查看答案解析试题篮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