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政治经济领域中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思想文化领域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流派,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名家、阴阳家、杂家、兵家、农家等也在这一时期活跃于各国政治经济生活,统称为“诸子百家”。……天下纷扰,各国皆千方百计谋求富国强兵之策,社会的变革促使文化走向民间,游说之士面对剧烈动荡的社会,莫不以匡君求世为己任,纷纷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摘自何小娟《战国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和当代启示》

材料二   西汉武帝时,国力已经达到最强盛时期,这仿佛应和了汉武帝的雄才伟略。汉初时,韬光养晦而一味隐忍的无为思想已不合时宜,一系列社会问题的解决与否关系着大汉王朝社稷的安危。在如此敏感的时期,政治嗅觉异常敏锐的大儒生董仲舒富有智慧地对儒学进行改造,他的一系列思想主张可谓条条切合汉武帝的心意,以致于汉武帝一辈子都对董仲舒信任有加,将董仲舒奉为政治知己。这样,儒学独尊就水到渠成了。

——摘编自汤一介等《中国儒学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儒道墨法的政治主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汉初到汉武帝时期治国策略的变化,分析董仲舒新儒学切合汉武帝心意的原因?
【考点】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孔子及其思想主张; 老子及其思想主张; 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儒家思想不断发展、演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到卫国,卫灵公向孔子问起军队作战的事。孔子回答,祭祀的事我听说过,排兵布阵的事,我还不曾学呢。第二天,孔子与卫灵公谈话的时候,卫灵公不再看孔子,孔子于是离开卫国。后鲁昭公二十五年,孔子因鲁乱而适齐,与齐景公谈政,因为当时齐国的政权已操纵在卿大夫手中,孔子一针见血地为齐景公提出“君君、臣臣”(意:国君至高无上,臣子恪守本分)的为政方略。于是有“齐大夫欲害孔子”。而齐景公对此无可奈何,孔子只好离开齐国。

材料二   从孔孟荀到董仲舒,儒学完成了由平民儒学到官方儒学的第一次转型和跨越,自此以下,两千多年间,儒学一直充当着国家意识形态的角色。儒学由民间进入宫廷后,借助强大的国家机器,尤其是教育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使儒学得以广泛传播和普及,并不断向周边国家和地区渗透。然而,官方化儒学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儒学发展的同时,也腐蚀着儒学的机体,曲解了儒学的精神,扼杀了儒学的创造力,甚至败坏了儒学的声誉。

——颜炳罡《民间儒学何以可能?》

(1) 依据所学,指出上述材料的时代背景,分析孔子在卫国、齐国失败的具体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学完成由民间进入宫廷的第一次转型的表现和影响。
材料分析题 普通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平王东迁以后,封建制社会组织形式正逐步被郡县结构的社会组织形式所取代。统治集团内的一些开明分子与社会转型中急剧改变着身份的“士”阶层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即如何保存和转化前一时代长期积累的华夏文化遗产,并在新政治体制建立过程中借助这种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文化传统来保持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重建人伦道德。于是,以贵族人文思想与新兴平民意识相结合为特点的人文主义思潮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少数知识精英坚韧不拔的努力下,经受了“礼崩乐坏”的洗礼,最终诞生了儒家学派。

材料二   在汉初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董仲舒的学说和汉武帝的治国之道找到了共同的指向。董仲舒向武帝上书“天人三策”,其中提出“《春秋》大一统者……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的建议,受到武帝重视,朝廷在太学设立五经博士,专用儒经,汉代儒学由此得到尊崇。董仲舒倡导的公羊春秋学有意识地把《吕氏春秋·十二纪》中的阴阳五行思想渗透到包括学术、政治、人生在内的社会各个方面,提出系统的“天人合一”学说,“始推阴阳,为儒者宗”,最终促成了儒学向完备的理论形态即儒家天道观转化。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陈效鸿《从春秋到汉初:儒家思想的历史际遇》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儒家学派诞生的历史背景。
(2) 根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和汉武帝的“共同的指向”。
(3) 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异同。
材料分析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