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选官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两汉的察举制,大体可分为在先的“贤良”与后起的“孝廉”两大项。汉廷每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简称则曰“贤良”……“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简称,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是为汉室令举孝廉之始……此项制度之演进,一面使布衣下史有政治上的出路,可以奖拔人才,鼓舞风气;一面使全国各郡县常得平均参加中央政局,对大一统政府之维系尤为有效。而更要的,则在朝廷用人,渐渐走上一个客观的标准,使政府性质确然超出乎王室私关系之上而独立。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

材料三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摘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 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察举制度创立的背景和积极作用。
(2) 相对材料一,材料二中的选官标准有何变化,并依据材料二概括该制度的弊端。
(3) 据材料二、三,分析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选官制度出现了哪些变化?结合所学概括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产生的影响。
【考点】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与太尉亮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

——[唐]房玄龄等《晋书·卫瓘传》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

材料三   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 ……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必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乡举里选”指的什么制度?据材料一,说明这种制度是如何起到社会教化作用的?

(2)相对材料一,材料二中的选官标准有何变化?据材料二,概括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材料分析题 普通
2.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曹魏创立了九品中正制,即,由中央委任“中正”官,把人才接“德、才”和门第出身,分为“上上品、下下品”等九个等级,方便朝廷任用人才。然而,这一制度对于人才评品的标准,由“中正”掌提,人才选拔的范国,逐步被局限于门第出身的小范国内,“德、才”要素被淡化,导致“德巴不免于伪为,而况中正亦未必定有衡鉴之才”,甚至出现“中正”官趋势、畏祸、私报恩仇等情形。其结果,逐至“惟能论其闲阅,非复辨其贤愚”,“上品无寒门,下品无贵族”。

——钱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张荫麟、吕思勉《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升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九品中正制选官的局限性。
(2) 根据上述材料,指出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选官依据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作用。
材料分析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