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在世官割占统治地位的历史阶段,官职被限定在贵族范围内。察举制度创立之后,选官要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科举制则是通过考试选官,择优录用。

——摘编自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

材料二 清末新政前后,清政府开始设立经济特科取士;废除八股后,又采取学堂育才选才和留学生毕业录用等措施。到了北洋政府时期,受国内外诸种因素的影响,以强化文官立法为特点,中国近代文官制度进一步趋于完善。这些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具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可供借鉴之处,并且在某些方面还显示出了其所特有的时代价值。

——摘编自关学增《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及其得失》

材料三 以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正式颁布为标志,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正式建立。该规定实施20年以来,一大批优秀人才陆续进入国家机关工作,为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摘编自韩达亮《当代中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浅析》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的趋势,并简析这些变化的积极作用。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期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变革的历史背景。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实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意义。
【考点】
学堂选官与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民国时期的文官考试制度;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选官制度变革与时代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官员的上奏科举夙为外人诟病(指责),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主要)。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西方各国)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推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戢(收敛)不虞(意料之外)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袁世凯等:《会奏请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袁世凯等人“奏请立停科举推广学校”的原因,并结合所学,指出晚清选官制度变革的内容。

材料二   乡绅的日记山西太原县的乡绅刘大鹏,1894中举,此后三次参加会试未中。为求生计,从1886年起,他在一宫商家塾中担任塾师二十余年,1905年,废除科举的消息传来,刘大鹏在日记中写道:“今之学堂,所教者西学为要·则人心何以正,天下何以安,而大局将有不堪设想者矣。(1905年3月15日)”“昨日在县,同人皆言科考一废,吾辈生路已绝,欲图他业以谋生,则又无业可托,将如之何?(1905年10月23日)”“科考一停,士皆殴入学堂从事西学,而词章之学无人讲求,再十年后恐无操笔为文之人矣,安望文风之蒸蒸日上哉!(1905年11月2日)”

——刘大鹏:《退想斋日记》

(2)根据材料二指出刘大鹏对“废除科举”的态度及其理由。从史料载体的角度,指出材料二的史料类型,并分析该史料在历史研究中需注意哪些问题。

材料三   革命党人的演说所以将来中华民国宪法,必要设独立机关,专掌考选权。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定了他的资格,无论那官吏是由选举的抑或由委任的,必须合格之人,方得有效。这法可以除却盲从滥举及任用私人的流弊。中国向来铨选(选才授官),最重资格,这本是美意,但是在君主专制国中,黜陟(官吏的升降)人才悉凭君主一人的喜怒,所以虽讲资格,也是虚文。至于社会共和的政体,这资格的法子正是合用。因为那官吏不是君主的私人,是国民的公仆,必须十分称职,方可任用。但是这考选权如果属于行政部,那权限未免太广,流弊反多,所以必须成了独立机关才得妥当。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1906年)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用一句话说明孙中山的的主张与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关系。综合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选官制度变革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普通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梁启超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改革科举制度的方案。他的上中下三策从总体上是要解决旧的科举考试不求实际、摧残人才、于世无补的弊病,引导人们崇尚实学,以新的文化知识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上策是以学堂制代替科举制;中策则存科举之名,同时设立各种实学考试;下策是对考试内容做本质的变更,摒弃过去八股取士的做法。这样就会涌现一批讲实际、重应用、了解中国和世界的新人。

——摘编自李喜所等《梁启超传》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采用公务员制度。国民政府公布的《考试法》规定了考试的具体办法和操作规程。考试分为普通考试、高等考试、特种考试。高等考试,甄拔各项荐任职公务员,分为三试,第一试科目为国文、本国史地、国民党党义;第二试为专业科目;第三试为面试和成绩审查。国民政府先后颁布了《公务员任用条例》《公务员任用法》。1931年6月,国民政府公布了《公务员惩戒法》和《公务员惩戒委员会组织法》,但是得不到严格执行。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不得不指出,“多年来官僚主义已构成政治上的最大弊害,而以敷衍塞责、假公济私为尤甚”。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的主张,并分析其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京国民政府选官制度的变化,并简要评述南京国民政府的选官制度。
材料分析题 普通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制度是一种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与大一统的君主专制体制相适应的国家官吏选任制度,在封建时代备受称赞。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开始发生全面转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政治改革大潮涌动,科举制所代表的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要。随着新式学堂的兴起,科举制日益遭到有识之士的抨击,“废科举,兴学堂”势在必行。1905年,延续1300年的科举考试被废除。

——摘编自杜怀亮《科举制度废除百年后的反思》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考试院作为主管考试的最高机关,掌握着国家机关人员的考试和铨叙。在考试的内容科目上,以1931年第一届高等考试普通行政人员考试的部分试题为例,此次高等文官考试共分为国文、民法、刑法、国际公法、行政法、中国近代政治史、经济学、财政学等八个科目,除国文外,其他科目均属于现代科学知识范畴。据统计,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普通考试录取6738人;高等考试录取4069人;特种考试录取155220人。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党派性很浓厚,一切文官均需为国民党的一党私利服务。地方势力与中央政府之间存在重重矛盾,往往将中央所派遣的官员看成蒋介石集团的人事渗透而拒绝实施文官制度。

——摘编自陶继波、马卉《民国时期文官制度发展概述——兼论其对知识分子的影响》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科举制度在近代被废除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文官制度的特征及其影响。
材料分析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