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   

冯一夏教授在解读新编教材的会上,就中国封建“皇权发展”绘制了上述草图,希望学员直观把握我国封建政治的总规律(见上图)。

材料二   自古希腊亚里斯多得开始,限制权力,克服制度暴政,成了追求民主平等人士的理想。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对三权分立的构想,在美利坚合众国最早变现。立法权在议会,不受其他部门干涉;司法权独立,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任命,即为终身最高法官。总统由间接选举产生,任期8年。总统掌握执政权,依据宪法行事,不受议会干涉。总统有权对议会每一项议案行使否决权一次,若议会再次通过该议案,即行生效。冷面严肃的三权并立,在特别授权的情况下,有意识为大权在握的总统壮威,即使最高法院在审判总统违宪的问题上,有时也更多地考虑的判决对美国是否有利,至于对待总统,严一点宽一点,都没人关心。

——乔·布尔特《三权真是三拳吗?》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指出封建时代皇权发展的特点,简评明初废除丞相的举措。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美国中央权力结构制贯彻的原则,并分析美国式权力机制设置的目的。
【考点】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美国联邦共和制;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秦朝以来,在中国社会治理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这与西方中世纪政治分裂、王权势微的状况截然不同。中央集权的核心是君主专制。秦汉以后,主权集中成为中国政治的一大趋势。到清代,主权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君主独裁成为清朝的“祖制”、“家法”,神圣不可侵犯,即所谓“天下大事,皆朕一人独任”。

——摘编自高翔《中国古代政治的三大传统》

材料二 中世纪早期,君主实际上只能在自己直辖的领地行使主权,同时还受到教会的制约,而教皇既统驭世俗领袖,又管辖着教会的僧侣、“君权神授”和“政教合一”论是世俗国王必须服从教会和教皇的确凿的理论依据。进入中世纪后期,王权在与教权的合作与斗争的制度化进程中走向强大,而教权则日渐没落。从12世纪起,西欧城市发展迅速,商品经济繁荣。王权最终能取得胜利要归因于在王权与教皇的斗争中,西欧各国的民族意识开始了最初的萌动。12、13世纪开始的西欧王权的加强,以及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形成运动,到15、16世纪大体完成。这一漫长过程的结束,终结了教会在中古盛期所确立的“万流归宗”的地位,王权的加强、民族国家的胜利必然意味着教皇势力的衰落。

——摘编自蒋承勇《西方文学“人”的母题研究》《欧洲中世纪的双剑论》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西汉、明朝、清朝时期加强“王权”的措施。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欧中世纪王权地位变化的趋势,并指出变化原因。
材料分析题 普通
3. 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晋时期,门阀大族颇重家风、家训,强调“雅有家风,政事规为”。唐代士人阶层编撰家训的风气日盛,如王方庆《王氏训诫》,柳玭《戒子孙》,唐太宗作《帝范》也可视为帝王之家的家训。家训内容多以“忠孝”教育为主,“名门右族,莫不由祖考忠孝勤俭以成立之”。唐代家训开启中国古代“诗书传家”的文化传统,富贵、财产不再恒久,“读书便是随身宝,高官卿相在朝廷”成为人们的最高追求。 

﹣﹣金滢坤《中国童蒙文化研究》

材料二:明清时期许多家境殷实的民间大家庭,因“累世同居……‘孝义持家’”而受到最高统治者的旌表。如浙江浦江郑氏,在官方倡导下,经过多次修订、增删,最终完成《郑氏规范》,凡168条,在全国发行,成为明代社会教化的重要教本。《郑氏规范》内容庞杂,除倡导忠孝、积善、行德等传统伦理,还有《劝惩簿》,按月记录族人功过,规定“荒废学业、赌博无赖,鞭二十”,“既仕,赃墨枉法,死后不入祖宗祠堂”。  

﹣﹣施克灿《明清之际江南地区家训研究》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家训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代家训相比,《郑氏规范》有哪些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分析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