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历史上的物理现象研究

科学史上前人对许多典型物理现象做过尝试和解释,从近现代物理的视角如何描述与解读呢?

(1) 宋代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录了“古琴正声”实验:剪小纸人放在需要调整音准的弦上,然后拨动另一个音调准确的琴上对应的琴弦,同样的拨动力度下,小纸人跳动越明显代表音调越准确,此现象为(  )

A. 干涉现象 B. 全反射现象 C. 多普勒效应 D. 共振现象
(2) 如图所示是《天工开物》中牛力齿轮的图画及其原理简化图,牛拉动横杆驱动半径为R1的大齿轮匀速率转动,大齿轮与半径为R2的中齿轮垂直咬合,中齿轮通过横轴与半径为R3小齿轮相连,小齿轮驱动抽水桶抽水,已知牛拉横杆转一圈需要时间为t,则抽水桶的运动速率约为(  )

A. B. C. D.
(3) 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曾于1630年提出“最速降线”问题,如图(a)所示,从高处M点到地面N点有Ⅰ、Ⅱ两条光滑轨道,轨道Ⅰ末端与N点相切。两相同小物块甲、乙同时从M点由静止释放,沿不同轨道滑到N点,其速率v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b)所示。由图可知、两物块在离开M点到达N点的下滑过程中(  )

A. 甲沿Ⅰ下滑且率先到达N点 B. 甲沿Ⅱ下滑且最终甲的位移比乙的大 C. 乙沿Ⅰ下滑且乙的平均速度大于甲的平均速度 D. 乙沿Ⅰ下滑且乙的加速度始终大于甲
(4) 荷兰莱顿大学物理学教授马森布罗克与德国卡明大教堂副主教冯·克莱斯特分别于1745年和1746年独立研制出莱顿瓶。莱顿瓶主要部分是一个玻璃瓶,瓶子内、外表面分别贴有锡箔,瓶内的锡箔通过金属链跟金属棒连接,金属棒的上端是一个金属球,通过静电起电机连接莱顿瓶的内外两侧可以给莱顿瓶充电,则(  )

A. 瓶内外锡箔的厚度越厚,莱顿瓶容纳电荷的本领越强 B. 充电电压一定时,玻璃瓶瓶壁越薄,莱顿瓶能容纳的电荷越多 C. 充电电压越大,莱顿瓶容纳电荷的本领越强 D. 莱顿瓶的电容大小与玻璃瓶瓶壁的厚度无关
(5) 英国物理学家J.J.汤姆孙利用静电偏转管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了电子,并测定了电子的比荷。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真空玻璃管内阴极K发出的电子经阳极A与阴极K之间的高压加速后,形成一细束电子流,以平行于平行板电容器极板的大小为v的速度进入两极板C、D间的区域。若两极板C、D间无电压,电子将打在荧光屏上的中点O;若在两极板间加上电压U,则离开极板区域的电子将打在荧光屏上的P点。装置中C、D极板的长度为L1 , 间距为d,两板间形成的电场可视为匀强电场,极板区的中点M到荧光屏中点O的距离为L2 , P点到O点的距离为h。求电子的比荷

【考点】
原子核的组成; 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转速;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综合题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