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2年12月30日,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下发了《关于在2023年春节期间组织开展非遗传承实践相关活动的函》。文件指出,春节、元宵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各地要依托当地丰富的非遗资源,利用好春节等传统节日重要推动节点,立足人民需求,采取多种形式,确保非遗传承实践活动有序展开。在开展非遗传承实残相关活动中,各地要转变传统思路,依托各级各类非遗馆、非遗传承体验中心(所、点)、非遗工坊等设施场所,开展龙舞、狮舞、年画、剪纸、灯会、庙会等群体参与性强的非遗项目,鼓励设立非遗产品销售专区,开展非遗产品展示展销活动,支持传统工艺进商场、进超市、进场站,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销售推广传统工艺产品……以多样的形式,丰富的内容,为群众在节日期间提供精彩难忘的文化享受,让群众感受到欢乐、喜庆、祥和的中国年氛围,自觉成为非遗传承实残的弘扬者、建设者。

(1)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论的相关知识,简述各地应如何开展非遗传承实践活动。
(2) 简要回答非遗传承实践活动的文化价值。
【考点】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坚定文化自信的原因及措施;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24年是中国大运河成功申遗十周年。千里京杭大运河曾在古代中国的南北沟通、中西交流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价值、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大运河不仅是一条流动的水道,更是一条流动的文脉。其沿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沧桑变迁是一部部浓缩的文化史。生生不息的运河文化孕育了沿途独特的商贸、建筑、文学、饮食、民俗风情,直至今天仍散发着独有魅力,影响着运河沿岸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2023年《关于京津冀协同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决定》正式施行。三地统筹大运河及沿线文化资源,构建跨区域文化遗产连片、成线整体保护体系,携手传承弘扬运河文化,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休闲产业协同发展,开展了系列文化活动,传承弘扬运河文化,目前已逐步形成一条璀璨的文化带。

材料二     2023年11月,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暨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开幕。主论坛在北京举办,国内外政产学研各界嘉宾共同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建言献策。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既需要做好文化遗产的本体保护,也需要做好文化价值的挖掘弘扬;既需要沿线地区各负其责、各展所长、各美其美,也需要协同推进、形成合力、美美与共等。北京市依托当地古都文化、京味文化为核心的特色地域文化,因地制宜提升运河文物文化景观、水和两岸生态景观,使大运河正在成为一条绿色生态带、特色旅游带。“两岸多停估客舟,樯帆影里酒家楼。”大运河沿线各地采取保护与利用并重,传承与发展同行,千年大运河在新时代的中国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1) 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分析京津冀等地协同保护大运河文化的原因。
(2) 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相关知识,说明保护大运河文化坚持保护与利用并举、传承与发展同行这一举措的合理性。
材料分析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