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学习以下材料,回答问题(1)~(4)。

肿瘤发生机制的新见解

传统观点认为,癌症起源于细胞突变的积累。新近研究则发现,癌症的发生与基因组的大量表观遗传修饰改变密切相关。

多梳蛋白抑制复合物(PR)通过催化染色质中组蛋白甲基化等机制,在染色质水平抑制相关基因的转录。利用热敏RNA干扰系统可以实现短暂性PR表达抑制,即一段时间内抑制PR合成,之后在适宜温度下恢复PR合成。在果蝇中,持续性PR表达抑制或经历24小时短暂性抑制,均可诱导肿瘤形成。

这类肿瘤形成过程中,PR表达抑制并未提高细胞的基因突变频率,但其调控的靶基因表达水平会发生改变,PR表达抑制诱发的肿瘤被称为“表观遗传引发的癌症(EIC)”。为探究EIC的成因,科研人员测定PR表达抑制调控的靶基因表达水平,发现短暂性抑制实验结束后,一些基因的表达可以恢复如常,称为“可逆基因”,而另一些基因的表达则不能恢复正常,称为“不可逆基因”。

为验证上述靶基因表达的变化与PR表达抑制诱导的表观遗传修饰改变有关,科研人员选取了30个不可逆基因和42个可逆基因,检测与这些基因结合的组蛋白甲基化修饰情况,结果如图。该结果表明,尽管很多基因在持续性PR表达抑制时,组蛋白甲基化水平下降,但其中的大多数基因在短暂性PR表达抑制结束后,能够恢复正常甲基化水平,只有少数基因不能恢复。从“命运”被永久逆转的基因中,科研人员筛选出Z基因。后续研究发现,Z基因编码一种转录因子,可抑制果蝇细胞发育所需的多种基因的表达,进而阻止细胞分化,诱导EIC形成。

科研人员将果蝇幼虫的EIC细胞移植到成年果蝇体内,发现它们始终具有致瘤能力,可持续分裂直至杀死宿主。

(1) 据文中信息推测,在癌变过程中,科研人员感兴趣的Z基因属于基因,最可能是从图中(选填Ⅰ~Ⅳ序号)所示范围中筛选获得的。
(2) 本文提出“癌症可由表观遗传改变引起”这一新观点,文中提供的证据包括:
(3) 据上文分析,下列推测合理的是(多选)。

a.可逆基因在短暂性PR表达抑制后,组蛋白甲基化水平一定能恢复

b.不可逆基因在持续性PR表达抑制后,组蛋白甲基化水平一定不能恢复

c.组蛋白甲基化水平改变,一定影响相应基因的表达

d.组蛋白甲基化水平不变,相应基因的表达也有可能改变

e.短暂性PR表达抑制,会导致不可逆基因的表达情况永久改变

(4) 综上所述,、基因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精细地调控着生物体的性状。
【考点】
细胞癌变的原因; 基因、蛋白质、环境与性状的关系; 表观遗传;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综合题 困难
能力提升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