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力争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政府为实现这一愿景,制定和实施了碳排放交易政策。其中,为完成控排目标,给行业设定了二氧化碳总量控排目标,以及各企业在未来某时段内可以排放的配额(低于现有排放量)。而碳排放配额交易就是把碳排放作为一种商品来进行买卖,以每吨二氧化碳当量为计算单位来进行交易,但对交易量有限制。目前我国纳入碳排放交易的行业是电力行业。下图示意市场碳交易行为。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微生物分解生物残体生成二氧化碳,这是自然界碳循环的重要途径。全球变暖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冻土中的有机碳被释放,直接被微生物分解或者通过径流汇入海洋。观察发现,近几十年北极地区升温幅度大于全球平均值,被称为“北极放大效应”;也有学者认为,长期来看北极地区下垫面的变化对全球变暖有抑制作用。
①从下垫面变化的角度,解释“北极放大效应”的原因。
②从碳循环角度,分析北极地区下垫面变化抑制全球变暖的原因。
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被认为是20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简称瓦里关站)位于青海省海拔3816米的瓦里关山顶,站点周围地区植被以高原草甸为主。它是欧亚大陆内陆腹地唯一的全球大气本底站,其大气指标能够准确反映亚欧大陆的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及其变化状况。左图示意瓦里关站位置,右图示意1994~2017年瓦里关站测得大气CO2浓度平均月变化。
青藏高原下垫面冰川、冻土、湖泊等广泛发育,被誉为地球第三极和“亚洲水塔"。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青藏高原平均气温距平变化显著(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