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双耳效应

同学们玩捉迷藏听声音时(如图1),利用“双耳效应”可以分辨出声音是由哪个方向传来的,从而大致确定声源的位置。如图2所示,由于右耳离声源较近,声音就首先传到右耳,产生了“时间差”;声源距两耳的距离差越大,但由于头颅对声音的阻隔作用,声音到达两耳的音量就可能不同,不同波形的声波绕过人头部的能力是不同的,频率越高的声波衰减就越大,也就是“音色差”。

(1) 说话时发出声音是由声带产生的,并通过将声音传播出去,图1中蒙住双眼的同学能辨别周围其他同学的声音,这是因为不同人声音的不同(响度/音调/音色);
(2) 若左耳听到声音的声级比右耳听到声音的声级大,则声源可能在人的(正前方/左前方/右前方);
(3) 下面不是由于双耳效应达到的效果的是

①雷电来临时电光一闪即逝,但雷声却隆隆不断

②将双眼蒙上也能大致确定发声体的方位

③有时将头旋转一定角度后可以更准确判断声源位置

(4) 如图3,若某人两耳间的距离是0.204m,声速为340m/s,人沿虚线箭头方向向后转动,使声源到O点连线和两耳连线夹角α从0°增大到180°则人双耳听到声音的时间差△t最大值是s。
【考点】
声音的产生; 声速; 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科普阅读题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建筑声学的杰作》回答下列问题

建筑声学的杰作

每天我们都会听到许许多多的声音:小鸟唧唧叫的声音、风呼呼吹的声音、老师讲话的声音、同学们打篮球踢足球的声音、汽车喇叭的声音、电视节目的声音等等。

驰名中外的北京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祈谷、祈雨、祈天的地方,其中的一处建筑─—圜丘(如图所示),就有非常美妙的声音,反映出了我国古代高水平的建筑声学成就。

圜丘在天坛公园的南部,始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是一座分成三层的圆形平台,每层周边都有汉白玉栏杆,每层平台的台面都由光滑的石板铺成。第三层台面高出地面约5m,半径约11.5m。第三层中心是一块圆形大理石,俗称天心石或太极石。当你站在天心石上说话或唱歌时,你会觉得声音特别洪亮。但是站在天心石以外的人听起来,却没有这种感觉,站在天心石以外说唱,也没有这种感觉。

这种奇妙的现象是声音反射造成的音响效果。圜丘第三层台面中心略高,四周微微向下倾斜。当有人在台中心喊叫一声,传向四周的声音有一部分被四周的石栏杆反射,射到稍有倾斜的台面后又反射到台中心,如图所示。因为圜丘第三层半径仅11.5m,从发声到回声返回中心约需0.07s,所以回声跟原来的声音混在一起,分辨不开,只觉得声音格外响亮,还使人觉得似乎有声音从地下传来。

(1)小鸟唧唧叫的声音小而老师讲话的声音大,是小鸟发声的(选填“频率”或“响度”)比老师发声的小;

(2)圜丘这种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使声音更加响亮的现象是由造成的音响效果;

(3)人发出的声音经过至少0.1s后再反射回到耳边时,人们才能把回声与原声区分开,人才能听到自己的回声。已知声音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小兴站在操场上对着远处的高墙喊话,为了能区分原声和从高墙反射回来的回声,小兴到高墙的距离至少是m。

科普阅读题 普通
2. 阅读下面的短文

潜艇的“耳目”——声呐

潜艇最大的特点是它的隐蔽性,作战时需要长时间在水下潜航,这就决定它不能浮出水面使用雷达观察,而只能依靠声呐进行探测,所以声呐在潜艇上的重要性更为突出,被称为潜艇的“耳目”。

声呐是利用水中声波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定位和通信的电子设备,是水声学中应用广泛的一种重要装置。

某声呐能够向水中发射声波,声波的频率在12kHz~30kHz之间,由于这种声波的频率较高,可以形成较好的指向性。声波在水中传播时,如果遇到潜艇、水雷、鱼群等目标,就会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波被声呐接收,根据声信号往返时间可以确定目标的距离。

声呐发出声波碰到的目标如果是运动的,反射回来的声波(下称“回声”)的音调就会有所变化,它的变化规律是:如果回声的音调变高,说明目标正向声呐靠拢;如果回声的音调变低,说明目标远离声呐。

请回答以下问题:

(1) 人耳能够听到此声呐发出的声波的频率范围是kHz到kHz。
(2) ①如果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发出的声波信号在10s内接收到经B潜艇反射回来的信号,且信号频率不变,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设声波在海水中传播速度为1530m/s)

②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继续监控潜艇B,突然接到潜艇B反射回来的声波频率是变低的,且测出潜艇B的速度是20m/s,方向始终在潜艇A、B的连线上,经一分钟后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

(3) 在月球上能否用声呐技术来测量物体间的距离?为什么?答:,原因是:
科普阅读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