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列非连续文本,完成练习。

【材料一】2013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消息,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网民不到3亿,然而,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剧增,已达5.64亿,互联网普及率近60%。

ㅤㅤ【材料二】调查中,92.0%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每天上网,互联网这种高科技时代的新兴媒体大大方便了人们学习、研究、工作、交流和娱乐。

ㅤㅤ【材料三】互联网已经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仅46.6%的人表示能忍受1天以上不上网,仅22.4%的人能忍受3天以上不上网。许多人认为,过度上网存在许多弊端。具体而言,63.6%的人认为“泡网”使人“变得内向”;57.3%的人觉得整天泡网让人“更孤独”;46.2%的人选择“缺乏创造性”;41.5%的人选择“变得被动”,34.8%的人指出网络会让人“情绪低落”。

ㅤㅤ【材料四】某班同学对“互联网影响人们生活”进行了一次调查,列表如下:

“互联网使人们哪些习惯被弱化或渐渐丧失”调查表

项目

面对面沟通

看纸质书

写信

外出参加聚会

做运动

打电话

比例

37.7%

56.5%

69.1%

30.0%

46.8%

36.9%

(材料来自互联网)

(1)  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的主要信息。
(2) 过度上网可能导致人们变得内向、、缺乏创造性、和情绪低落。
(3) 根据材料四的表格,写出调查结论。
(4) 下列选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已超过60%。 B. 许多调查显示,互联网让人们的生活更加健康了。 C. 互联网使人们不能面对面沟通。 D. 互联网大大方便了人们的学习、工作等。
(5) 如何理性地使用网络?请给你的同学提几条建议。(至少两条)
【考点】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课外阅读。

龙秋古井

【材料一】

ㅤㅤ地点:福田区福田街道水围龙秋村

ㅤㅤ年代:明初

ㅤㅤ说明:据考证,龙秋井是明初庄氏四世祖蒙斋、五世祖庄润父子立村时所掘,后经多次修葺,现建筑为清代遗存。龙秋古井西面50米处有两棵古榕,井口用粗石板砌成六边形,边长0.65米。圆形井身,直径1.5米。井壁用青砖砌筑,砌法为一丁一横。井深2.16米。该井自古以来水质清甜,而周围水质皆咸苦,这对研究古代水井选址及该地地质水文和环境变化均有一定科学参考价值。

ㅤㅤ保护范围:建筑物外墙向外延伸10米

ㅤㅤ建设控制地带:从保护范围外延伸30米

ㅤㅤ保护级别: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ㅤㅤ责任单位:福田区福田街道

【材料二】

ㅤㅤ①历经几百年的风雨,水围村沧海变桑田,唯一没变的,便是这口古井。关于古井的许多故事虽仅存于当地原住民的口耳相传,但它的来历以及开凿过程的艰辛仍然值得后人去传承去领悟。

ㅤㅤ②龙秋古井是庄氏先民开发水围的历史见证,也是当地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回乡寻根问祖的古迹之一。

ㅤㅤ③过去水围一带地势低洼,平日里潮涨潮落都会将岗厦大多数地方淹没,遇到暴风骤雨更是被水团团围住,这也是后来水围村名字的由来。

ㅤㅤ④淡水资源极少一直是困扰水围村民的大事,日常用水须得绕道黄冈北侧,从一个小坑里取水。于是村民们合计打算在黄冈附近挖一口井。

ㅤㅤ⑤挖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得先找到水源,他们花了近一年的时间,却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水源。直到这年秋天,有人经过黄冈东南山脚不远处的一片湿地,无意中发现沼泽中间有一股水流缓缓地淌出,他用手捧起从地下冒上来的水,一饮之下,顿时感到甘冽沁脾,清爽无比。

ㅤㅤ⑥这个泉眼,便是龙秋古井的雏形。有了这一汪甘泉,村民便有了立足的根基,泉眼被修筑成了实用的井台,族人也由此开始建立水围村。发现泉眼那一年正好是龙年的秋天,遂将其取名为龙秋泉,随着岁月的流逝;后人称其为龙秋古井。

批注:____

ㅤㅤ⑦如今的古井已被列入福田区文物保护单位,井身也被重新修葺一新,四周用栅栏围起来,保护井水不受污染。

ㅤㅤ⑧古韵风格的栅栏上雕着一副对联,上联是:水环四壁;下联是:围昌万年。横批:万世其昌。离古井不远处,马路的两边各有一棵古榕树,左边一棵枝繁叶茂,身姿端正犹如华盖;右边一棵枝干崎岖,如群龙乱舞,别有一番韵味,树下一块天然古岩,上面刻有“水围村”三字。

ㅤㅤ⑨龙秋古井养育一代又一代的水围人,以至于成为水围人信仰的组成部分。据当地人介绍,每年春节,在外打拼的水围人都会回到村子里看望老人,同时祭奠这口古井。对他们而言,古井不仅仅是一口井,更是保佑水围人人丁兴旺四季平安的神祇。

【材料三】

(1) 根据材料,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龙秋古井是深圳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②这个古井是清代政府部门组织开挖的。

③历经几百年的风雨,水围村沧海变桑田,唯一没变的,便是这口古井。

④龙秋古井现在被保护起来了,井水免受外来污染。

(2) 通过阅读材料二的第⑥自然段,发现它对了解什么有帮助,请批注在上面的框里。
(3) 根据不同的任务阅读材料,完成练习。

任务一:写一个龙秋古井的简介。

①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我会重点读材料;想直观了解古井的样子,我会重点阅读材料

②简介主要包含哪些内容,至少写三条。

a.

b.

c.

任务二:了解“龙秋古井”的传说来历。

③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我会重点读材料

④结合材料,为这口古井写一句宣传语: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非连续文本阅读

重阳节

【材料一】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里,九是阳数。故“重九”亦叫“重阳”。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茱萸节”“菊花节”等说法。

除此之外,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人们常在此日祭祖与举行敬老活动。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这三节并称为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只是近年来,人们更加推崇尊老、敬老,重阳就又被称为“老年节”。

【材料二】

关于重阳节,有很多神话传说。

古史上说轩辕黄帝最后驭龙升天了,老百姓舍不得他,奔走呼号。黄帝驭龙升天是农历九月初九,每年这一天,人们都登高而望,希望能望见黄帝乘巨龙归来。

汝南人桓景听说汝河里住着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到人间走一走,把瘟疫带到人间,于是,他上山向费长房学习仙术。一天,费长房告诉他农历九月初九家乡有难,让他赶回家乡救百姓。那天,桓景领着妻子儿女、父老乡亲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给每个人分了一片茱萸叶,又让每个人喝一口菊花酒,然后他独自回到村中。瘟魔上了岸,窜到山下,只觉酒气刺鼻、茱萸异香,只好进村,等在村中的桓景用青龙剑杀了他。

【材料三】

在重阳节这一天,很多地方有不同的习俗。

山东省昌邑北部的人家于重阳节吃辣萝卜汤,有谚语道:“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

陕西省的西乡县在重阳节的时候,亲友以菊花、菊糕为礼物相互馈赠;士子以诗酒相赏。据说妇女此日以口采茱萸,可以治心疼。

河南省的开封市自1983年起,每年举办一届中国开封菊花花会。

【注释】①中国开封菊花花会:2012年更名为“中国开封菊花文化节”。

(1) 以下关于重阳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重阳节始于传说,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种习俗。 B. 重阳节那天,自制一张画有菊花的贺卡送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可表达浓浓的祝福。 C.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为重阳节赋予了新的内涵,但核心文化价值没有变。 D. 自古以来,人们就把重阳节作为老年节加以纪念。
(2) 以下关于重阳节的习俗,不正确的是(    ) A. 吃辣萝卜汤 B. 口采茱萸 C. 赛龙舟 D. 登高
(3) 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茱萸节”“菊花节”等说法。因此,王维想象着“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情景;孟浩然与朋友约定
(4) 2012年,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这么规定的重要意义是
(5) 【材料二】中的两则神话传说分别是:(1)黄帝驭龙升天;(2)
(6) 【材料一】告诉我们:“九九”谐音是“久久”,寓意;【材料二】主要介绍重阳节的,【材料三】主要介绍重阳节这一天的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讲述“中国故事”

【材料一】

①我们要知道怎么讲好今天的“中国故事”。访华的外国人惊叹,“中国是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关注中国的外国媒体惊叹,“中国已成全球最稳定繁荣的经济体”;据国务院统计,中国用占世界约9%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约20%的人口,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②这几年,中国建成了全世界最庞大的高速公路网和让世界惊叹的高铁网。我们的南水北调工程、南海岛礁建设,也让世界叹为观止。

③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随便列举一下:天宫遨游、蚁龙探海、天眼探空、墨子传信、月球取壤……中国科技厚积薄发,正在绽放新的奇迹。

【材料二】

殷玉珍,普通的农家妇女,多年来未走出过小村庄,却成了世界名人。她从20岁起,用30多年时间,绿化了7万多亩沙地。王继才夫妇用32年如一日的执着坚守开山岛,让守岛报国的坚定信仰始终在心中闪光,让五星红旗在岛上高高飘扬。疫情期间,山东日照环卫大爷捐赠12000元……不断发展变化的中国每天都在上演普通人精彩的故事。

【材料三】

网友1:我觉得“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交给我们每一个人的课题。

网友2:今天,我们是讲故事的人,同时也是写故事的人。

网友3:用奋斗把自己的故事写好、讲好,每个人都将成为时代的主角,中国故事也必将更精彩。

(1) 围绕“中国故事”这个主题,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我们可以选择哪个材料?
个人感悟国家成就典型人物事迹
A.材料一
B.材料二
C.材料三
(2) 【材料二】选择了不同事例来讲述中国故事,请试着概括:
(3) 阅读时,可以对文章中有疑问的地方,有启发的地方,或是对文章的写法作批注。请选择一个角度,针对【材料一】作批注。

角度:

批注: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