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诗文材料】

(一)

重阴匝月 , 如醉如病。朝眠不起,忽闻众鸟毕作弄晴之声,急引手塞帷,推窗视之,日光晶莹,林木如洗,不亦快哉!

冬夜饮酒,转复寒甚。推窗试看雪大如手已积三四寸矣不亦快哉!

夏日,赤日停天,亦无风,亦无云。前后庭赫然如洪炉,无一鸟敢飞来。汗出遍身,纵横成渠,置饭于前,不可得吃。于朱红盘中,自拔快刀切绿沉西瓜,不亦快哉!

存得三四癞疮,时呼热汤 , 关门澡之,不亦快哉!

久客得归,望见郭门,两岸童妇皆作故乡之声,不亦快哉!

——金圣叹《快说》 (有删改)

【注释】①匝月:满一个月;②毕:⑴____;③引:⑵____ ;④塞:提起、撩起;⑤汤:⑶____ ,如成语“赴汤蹈火”;⑥郭:⑷____ ,如“出郭相扶将”。

(二)

夏 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②时一声。

【注释】①席:竹席。②流莺:即莺。流:指其鸣声婉转。

(1) 联系语境。补全材料一中的注释。
(2) 用“/”给材料一中划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3处)

推 窗 试 看 雪 大 如 手 已 积 三 四 寸 矣 不 亦 快 哉

(3) 有人评价“金圣叹总能从微小的生活细节中感受到大快乐”。请结合材料一,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 《夏意》从①、②、视觉角度写夏日之景, 通过描写院深席清、③、树阴满地、梦觉流莺等四幅画面,流露出诗人④的心情。
(5) 下列诗歌赏析有误的是( ) A. 整首诗从深深的庭院入手,深深二字,点明别院在空旷无人之处,一开始就营造了一种清幽的氛围。 B. “帘”字承上,点明夏席铺展在轩屋之中,隔帘而望榴花,虽花红如火,却无刺目之感。 C. 夏天的正午时分,太阳光下,树荫密布,不写树,而写阴,更显得小院之清凉静谧。 D. “觉”是“睡觉”的意思,虽然烈日当午,诗人却已酣然入睡,在梦中仿佛听到流莺的鸣声,虚实结合,更显夏日小院的清幽。
(6) 从金圣叹、苏舜钦的文章中,可以发现他们对待夏天的态度有何异同?从中我们可以学习到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上面的探究与下列背景助读,谈谈你的收获。 

【背景助读】金圣叹经历明清易代的巨变,仕途不顺,常年客居在外,生活困顿。苏舜钦被革职削籍为民,隐居不仕。

【考点】
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 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 文言文断句; 常用文言实词;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文言文阅读 困难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古诗文阅读,“旷达豪放苏东坡”专题学习活动,老师选择了苏轼的三篇作品进行专题阅读,请完成问题。

【甲】

和董传留别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丙】臣自颍移扬,过濠、寿、楚、泗等州,所至麻麦如云。臣每屏去吏卒,亲入村落。访问父老,皆有忧色,云:“丰年不如凶年。天灾流行,民虽乏食,缩衣节口,犹可以生。若丰年举催积欠,胥徒在门,枷棒在身,则人户求死不得。”言讫泪下,臣亦不觉流。又所至城邑,多有流民……

臣闻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观之殆有甚者。水旱杀人,百倍于虎;而人畏催欠,乃甚于水旱。臣窃之,每州催欠吏卒,不下五百人。以天下言之,是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

(节选自《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

(1) 下列对甲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苏轼自夸身上虽穿着粗衣劣布,但因为饱读诗书而气质高雅。 B. 颔联“踏槐花”源自“槐花黄,举子忙”俗语,指学子忙于春游活动。 C. 颈联写董传身处失意和困窘,意志消沉,不再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 D. 尾联意为相信董传定能金榜题名,春风得意,表达了对董传的期许和祝愿。
(2)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月色入

入村落

③臣亦不觉流

④臣窃

(3) 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昔 常 不 信 其 言 以 今 观 之  殆 有 甚 者

(4)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天灾流行,民虽乏食,缩衣节口,犹可以生。

(5)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广为传诵,请你谈谈“气”和“诗书”的关系。
(6)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请你结合乙、丙两文写出对“乐天派”和“黎民百姓的好朋友”的理解。
文言文阅读 困难
2. 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

【乙】

齐大饥 , 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 , 贸贸然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与,可去;其谢也,可食。”

(节选自《礼记·檀弓》)

【注】①饥:饥荒。②黔敖:齐国富商。③蒙袂(mèi)辑屦(jù): 用袖子遮着脸,趿拉着鞋。④贸贸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撞前行的样子。⑤从:跟着,追着。

(1) 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意项是(      ) A. 必敬必戒        (戒:谨慎) B. 威武不能(屈: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 C. 以待饿者而之(食:食物) D. 黔敖左食(奉:同“捧”,端着)
(2)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顺为正者       ②至于斯也       ③往女家           ④曾子闻

A.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 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C. ①②不相同,③④相同 D. ①②不相同,③④不相同
(3) 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得志,与民由之。

②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4)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破中有立,孟子首先反驳了景春的观点,然后提出了“大丈夫”的具体标准。 B. 甲文中孟子的观点为人们广泛认同,后代无数仁人志士,都可视为这一观点的践行者。 C. 乙文中曾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到了快要饿死的地步,也可以吃“嗟来之食。 D. 乙文中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可以证明甲文中“贫贱不能移”的观点。
文言文阅读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