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几年,一场罕见的蝗灾席卷东非和亚欧大陆,毁坏大量草场、农田,对粮食安全造成巨大威胁。某地科学工作者进行了相关研究,发现草场蝗虫密度对牧草产量的影响如图所示(其中牧草产量=牧草补偿量一蝗虫取食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 蝗虫密度和种类属于该实验的
(2) 由图可知,当蝗虫密度小于5只·m-2时,牧草产量仍可能增加,原因是。某国发生蝗灾时,有关国家和机构合作来进行灭蝗减灾能够,从而缓解可能出现的粮食短缺危机。
(3) 造成此次灾害的蝗虫有散居型和群居型两种类型,群居型蝗虫体内会产生对鸟类有毒的氢氰酸,从而影响鸟类捕食行为。粉红椋鸟号称“蝗虫收割机”,推测其主要捕食型蝗虫。若一只粉红椋鸟每天摄入蝗虫约180只(约含能量2870kJ),假设不同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为20%,且粪便量很少,则该鸟正常情况下同化量的能量值(填“大于”“等于”或“小于”)574kJ。
(4)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表明,散居型蝗虫密度增大时,个体会大量释放“集群信息素”,在蝗虫的触角上存在感知该种信息素的嗅觉受体,从而使蝗虫由散居型转化为群居型,这项研究使绿色可持续防控成为可能。据此研究,提出一条有关防治蝗灾的可行设想:
【考点】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实验探究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