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族
小姓
平民
合计
数量
百分比
汉(196—219年)
38
20
19
5
74
55
131
曹魏(220—239年)
60
37
57
155
曹魏(240—264年)
41
59
36
24
3
157
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材料
选官制度
选官标准
天子之子为天子,公之子为公,卿之子为卿,大夫之子为大夫。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①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月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②
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③
隋唐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进士以声韵为学,多昧古今;明经以帖诵力功,罕穷旨趣。”“一诗一判,定其是非,适使贤人君子,从此遗逸。”天下士子以科举为唯一出路,科举遂成教育重心。
——摘编自《唐代科举制度研究》
④
材料一 (魏晋时代)士族人物几乎垄断了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郎及中书省中书舍人以上的显要官职。在选举制度上,资品的评定完全演化为以血缘关系区别的门第高下为标准。官职的清浊、升迁之速,完全看门第是上品还是卑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建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举荐,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把考试、读书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一 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摘自《通典》
材料二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唐人杨云:“近场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摘编自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