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t1℃时,将15g固体a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后形成溶液的质量为g。
(2)图2乙烧杯中的物质是(填“a”、“b”或“c”),丙烧杯中析出晶体的质量是g。
(3) t2℃时,(填“能”或“不能”)配出20%的b溶液。
t1℃时甲、乙、丙溶解度最大的是,将该温度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不考虑溶剂蒸发),有固体析出的是,此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表1
物质
NaCl
在海水中的含量
2.6%
0.3%
0.2%
0.1%
①根据表1中数据,若有1000吨海水,理论上能得到NaCl的质量吨;
②宋代以前生产海盐多采用煮盐法(通过加热蒸发水分使盐析出),到了清末各海盐产区大都改用晒盐法(通过自然晾晒蒸发水分使盐析出)。以上获得食盐的方法,称之为结晶;
③从能耗、效率或便捷性的角度分析晒盐法的优点及不足。
生活在盐碱湖附近的人们发现盐湖中含有丰富的氯化钠和碳酸钠(俗名为纯碱),人们不断总结经验,发现氯化钠和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特点不同,总结出“夏天晒盐、冬天捞碱”的规律。同学们查阅了氯化钠和碳酸钠的部分溶解度数据如表2,并绘制了溶解度曲线,对上述规律提供了数据支撑。
表2
温度/℃
0
20
30
40
溶解度/g
氯化钠
35.7
36.0
36.3
36.6
碳酸钠
7.0
21.5
39.7
49
①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g;
②分析表中数据,夏天晒盐过程中不析出的原因是:夏天温度升高,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不利于的析出;
③夏天“晒盐”,当有大量盐析出后,所得溶液为该温度下NaCl的(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④时的碳酸钠饱和溶液降温至过程中,溶质质量分数变化趋势为。
①写出碘酸钾的化学式并标出其中碘元素的化合价;
②为使碘酸钾和氯化钠混合均匀,人们将碘酸钾溶液均匀喷洒在NaCl上,再将其干燥,这利用了溶液具有性的特点;
总结:人类获取盐和使用盐的历史,伴随着化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人们将自然界中的混合物通过分离提纯来获得纯净物,再将合适的纯净物混合,获得有特殊功能的混合物。
①P点的含义是。
②当a中混有少量b时,可用方法提纯a。
③在℃时,将b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④在℃时,在50g水中加入30g的a物质,溶液的质量为。
⑤将℃时a、b、c饱和溶液降温到℃,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排序。
①在流程Ⅰ中,促进水分蒸发,主要是利用了(选填“电能”“太阳能”“化学能”)。
②粗盐中常含有泥沙等难溶性杂质。除去粗盐中的难溶性杂质,可依次通过溶解、过滤、蒸发结晶等操作,每步操作都会用到的一种玻璃仪器是(填仪器名称),在蒸发结晶过程中其作用是。
③除去难溶性杂质后的食盐水中还含有Na2SO4、CaCl2和MgCl2等可溶性杂质。为除去食盐溶液中的可溶性杂质,进行下列操作:a.加过量氢氧化钠溶液:b.加过量碳酸钠溶液:c.加过量氯化钡溶液:d.过滤:e.加适量的稀盐酸。合理的操作顺序是(填选项序号)。
A.abcdeB.bcadeC.cabde
写出加入氯化钡溶液后与杂质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1926年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先生创立了侯氏制碱法。在流程Ⅱ中,先向饱和食盐水中通入氨气再通入二氧化碳,从酸碱反应的角度分析,氨盐水比食盐水更容易吸收二氧化碳的原因是。
②工业上制得的纯碱中常含有少量氯化钠。Na2C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试回答下列问题:
将t1℃时碳酸钠饱和溶液的温度升到t2℃溶液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会(填“变大”“变小”“不变”之一)。
t2℃时,将50g碳酸钠饱和溶液和100g氯化钠饱和溶液均降温到t1℃,此时所得碳酸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氯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填“大于”“等于”“小于”“无法判断”之一)。t2℃时,在50g水中加入40gNa2CO3固体,经充分溶解,所得溶液的质量为g。
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