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言文阅读

宋代名人范仲淹主要生平经历表

生平简介

选文摘录

26岁①____

【甲】公以进士释褐①为广德参军,日报其狱与太守争是非。守数以盛怒临公,公未尝少挠,归必记其往复辨论之语于屏。去,至字无所容,贫止一马,鬻②之,徒步而归。非明于所养者,能如是乎? 狱官有亭,以公名之者旧矣。

(节选自汪藻《范文正公祠堂记》)

39岁上万言书,执经讲学。

【乙】至楚州,以母丧去官。晏殊知应天府,延掌府学,仲淹常宿学中。训督学者,生徒辐辏③。尝上宰相书,请择郡守、□县令、□游惰、□选举、□将帅,凡万余言。殊从之,遂除仲淹秘阁校理。仲淹泛通“六经”,尤长于《易》,学者多从质问,为执经讲解,无所倦。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宋代士大夫踔厉④尚风节,自仲淹倡之。

(节选自《宋名臣传》)

52岁②____

【丙】仲淹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所得赐赍⑤,省以上意分赐诸将,使自为谢。诸蕃质子,纵其出入,无一人逃者。蕃酋来见,召之卧内与语不疑,士勇边实。边上谣曰: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节选自《宋名臣传》)

57 岁贬官邓州,

坚守初心。

【丁】____,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节选自《岳阳楼记》)

【注释】①释褐:进士及第后被授予官职。②鬻(yù):卖。③辐辏(còu):形容人或物像车辐集中于车毂一样聚集。④踔(chuō)厉:雄健,奋发。⑤赐赍(jī):赏赐。

(1) 为读懂文意,小语借助如下方法阅读。

①溯源法:小语找到“比”字的多种含义,你认为【甲】文加点的“比”的意思是(    )

 

[字形探源]

两人紧挨,并肩而行

[本义]

①并列,挨着

[引申义]

②到处;③等到、及;④比较;⑤比喻

②推断法:结合语境,选择合适的一项填入框内,将【乙】文句子补充完整( )
A.抚、慎、斥、举
B.抚、斥、慎、举
C.举、斥、抚、慎
D.举、斥、慎、抚

(2) 请帮助完善“范仲淹主要生平经历表”。

①阅读【甲】【丙】两文,简要概括范仲淹的两段人生经历,补充完整“生平简介”。

②根据你的积累,将【丁】文横线处补充完整。

(3) 小语发现在写人叙事的文章中,常出现评论或抒情的句子,如【甲】文画线句。请从【乙】【丙】两文中任选一文,摘选相关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
(4) 以下是宋代名人对范仲淹的评价。范仲淹有哪些优秀品质,为什么会得到这么高的赞誉? 结合四则选文谈谈你的理解。

王安石:一世之师。

黄庭坚:范文正公,当时文武第一人。

朱熹:天地间气,第一流人物。

罗大经:国朝人物,当以范文正为第一。

【考点】
补全文言文的原文; 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 文言文翻译; 一词多义;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文言文阅读 普通
课时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岳阳楼记》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 下面句子中,对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前人之述矣(详尽) B. 连月不(天气放晴) C. 则有去怀乡(国家) D. 至若春和明(日光)
(2)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此则岳阳楼大观也/行道人弗受 B. 则北通巫峡/康肃忿 C. 感极悲者矣/狼亦黠矣,顷刻两毙 D. 必曰/真无马邪
(3)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微斯人,吾谁与归”是一个倒装句,起突出强调作用,正常的语序应该是“微斯人,吾与谁归”。 B. 选文语言充分体现了汉语的音乐美:记叙多用散句,长短错落,质朴平实;写景多用偶句,两两相对,珠联璧合。 C. 选文中间两段,所写的景象特点截然不同,却都写了游人的“览物之情”,而这“览物之情”与“古仁人”的理念也并无不同。 D. 作者在尾段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豪言壮语,点明了全篇主旨。
(4)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文言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范文正公微时,诣灵祠求祷,曰:“他时得位相乎?”不许,复祷之曰:“不然,愿为良医。”亦不许。既而叹曰:“夫不能利生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

他日,有人谓公曰:“大丈夫之志于相,理则当然 , 良医之技,君何愿焉?无乃失于卑耶?”公曰:“嗟乎,岂为是(   )!古人有云:‘常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能及小大生民者,固惟相为然,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医。果能为良医(   ),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民之 , 中以保身长年。在下而能及小大生民者,舍夫良医,则未之有也。”

(选自吴曾《能改斋漫录》。根据命题需要,原文有删节)

注释:①微:贫贱。②位相:做宰相。③利:谋求利益。④无乃:莫非,恐怕,表揣测。⑤及:(恩惠)到。⑥物:人,众人。

(1) 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诣灵祠求祷

课内迁移(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①尝:

斯人

古今异义

②微:

夫不能利生民

查阅词典(①沼泽,湖泽。②雨露。③加恩惠于人)

③泽:

下以救贫民之

语境推断(联系上下句)

④厄:

(2) 在【乙】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下列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 乎  矣 B. 哉  也 C. 哉  矣 D. 乎  也
(3) 请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医

(4) 请翻译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大丈夫之志于相,理则当然。

(5) 甲文中说“进亦忧,退亦忧”,这里的“进”与“退”分别指什么?乙文中也谈到了范仲淹的“进”“退”选择,又分别指什么? 
文言文阅读 困难
3. 阅读下面诗文,完成学习任务。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 , 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其后三年,过许,始识公之仲子今丞相尧夫。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京师。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于徐。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为叙。又十三年,乃为之。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北宋•苏轼《范文正公集叙》节选)

【丙】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注释】①尧夫:范纯仁,字尧夫。范仲淹次子。②彝叟:范纯礼,字彝叟,范仲淹第三子。③德孺:范纯粹,字德孺,范仲淹第四子。④待:依靠。⑤此诗是范仲淹于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主政苏州时,为治理水患,在苏州一带察看水情时所作。

(1) 用“/”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断三处)

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2) 请根据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

文言字词

方法

关联点

解释

读之至流

勾连成语法

痛哭流涕

且以公遗稿见为叙

课内迁移法

属予作文以记之

为之

查阅字典法

“克”有以下义项:①能够②战胜③克制④约定或限定(时间)

(填序号)

(3)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

(4) “渔夫”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被赋予隐士的形象,但范仲淹《江上渔者》里的“渔夫”却另有内涵。请根据提示,补充下列表格。

诗句

创作背景

渔夫形象

探究结果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驾舟访友,即兴唱和

从容自适,悠然脱俗

不同的内涵源于不同的关注点。张志和、柳宗元笔下的“渔夫”都是隐者的形象,而从范仲淹对渔夫的关注点来看,范仲淹具有④的政治家胸怀。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谪居永州,寄情山水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5) 乙文中“岂非命也欤?”“岂非畴昔之愿也哉!”都用到了“岂非……欤/哉”的句式文章内容,说说这一句式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文言文阅读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