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下列对“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关系,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中国就像一位少年,有蓬勃向上的发展潜能。 B. 中国兴盛的力量和责任全在中国少年的肩上。 C. 中国的发展要依靠充满力量的中国少年的不懈努力。 D. “少年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与“中国少年”没有关系。
【考点】
文章主旨理解;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单选题 普通
课时演练
换一批
2. 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陈嘉庚办学

佚名

    ①陈嘉庚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华侨领袖和著名的大实业家。

    ②十七岁时,陈嘉庚远涉重洋,到新加坡学做生意。凭着他的辛勤劳作和诚信经营,生意渐渐兴隆起来。但远在异乡的他时时想念着自已的故乡-福建省同安县集美镇(今厦门市集美区)。

    ③几年后,陈嘉庚回到了集美。故乡的山,故乡的水,在他看来,一切都是那么亲切。顺着熟悉的巷子,他一边慢慢地走着,一边看着镇里的变化。

    ④当走过小时候念书的私塾门口时,他发现私塾已经关闭了。一打听,原来是镇里穷,很多孩子交不起学费,私塾办不下去了。陈嘉庚心里很着急,他想:孩子是祖国的未来,要是上不了学,那怎么行呢?

    ⑤回到家里,他拿出自己的积蓄,对妻子说:“我想用这些钱办所学校。我们自己有吃有穿就行了,有钱多花,没钱少花。”

    ⑥“这些钱是你下南洋辛辛苦苦挣来的呀!怎么能就这样都用掉呢?”妻子有些犹豫。

    ⑦“钱花掉可以再挣,孩子们学习的时间耽误了,可就再也补不回来了!”在陈嘉庚的耐心劝说下,妻子被说服了。

    ⑧学校办起来了,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又响起来了。陈嘉庚特别喜欢到学校走走。每次到学校他总要站一会儿静静地聆听仿佛在欣赏美妙的音乐。

    ⑨从此,陈嘉庚一边在海外打理生意,拼命工作,一边把赚来的钱源源不断地寄回家乡,兴办学校。他在集美先后办起了小学、中学、师范,还办起了水产学校、航海学校、农林学校、商科学校……1921年,他又用自己的全部积蓄,创办了福建省第一所大学——厦门大学。这时的陈嘉庚已年近五旬,两鬓染上了斑斑白霜。他常常对人们说:“要想让祖国立足世界不受外国欺侮必须从兴办教育开始。

(根据名人故事改编)

【背景资料】1911年清政府被推翻后,陈嘉庚先生怀抱“教育兴国”“兴学报国”的信念,先后在故乡创办了集美小学、女子小学、师范、中学、幼稚园、水产、航海、商业、农林、女子师范、幼稚师范、乡村师范、国学专门等校和福建省最早的综合性大学——厦门大学,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陈嘉庚先生一生倾资兴学、赤诚报国的义举,深为海内外人士所敬仰,曾被毛主席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1) 抓住关键词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短文。下列对短文中关键词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第②自然段中的加点词语“时时”可以看出陈嘉庚对家乡深切的思念,为下文他在家乡兴办学校作铺垫。 B. 第④自然段中“他想:孩子是祖国的未来,要是上不了学,那怎么行呢”一句可知,陈嘉庚为了家乡孩子的上学问题十分忧虑。 C. 从第⑨自然段中的加点词语“源源不断”可知,陈嘉庚创办的学校很多,并且是持续创办的。 D. 从短文中的“十七岁时”“几年后”“从此”“年近五旬”可知陈嘉庚为创办学校努力了很多年。
(2) 【链接教材】由第⑨自然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知,陈嘉庚兴办教育是为了。这让我联想到课文《少年中国说》(节选)中的“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雄于地球则”。
(3) 从画横线的句子中可以体会到人物内心的情感是( ) A. 陶醉 B. 哀伤 C. 欣慰 D. 担忧
(4) 【阅读要素】陈嘉庚在不同时期分别做了什么事?先把下面的时间轴补充完整,再结合文末的背景资料体会人物品质。

回到家乡,决定办学

由陈嘉庚的人生经历,我体会到他的品质。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