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某地蝽蟓的喙长而锋利,可刺穿无患子科植物的坚硬果皮,获得食物,如图1所示。1920年引入新种植物——平底金苏雨树,其果皮较薄,蝽蟓也喜食,如图2所示。调查发现,当地蝽蟓喙的长度变化如图3。

(1)蝽蟓通过长而锋利的喙,刺穿无患子科植物的坚硬果皮获得食物,是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是

(2)蝽蟓的长喙与短喙为一对相对性状,分析图3可知,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的60年间,该地区决定蝽蟓性状的基因频率增加,这是的结果,蝽蟓(填“是”或“否”)发生了进化。

(3)蝽蟓取食果实,对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种子的传播非常重要,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种群数量会。无患子科植物果实的果皮也存在变异,可提供进化的,果皮较薄的植株更容易延续后代。上述过程中,当地无患子科植物、平底金苏雨树和蝽蟓得以生存繁衍,这是物种间的结果。

【考点】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 自然选择与适应;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综合题 普通
能力提升
变式训练
拓展培优
真题演练
换一批
2.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抗菌谱最广,抗菌活性最强的一类抗生素,具有作用效果稳定以及毒性低等特点,已经成为治疗严重细菌感染最主要的抗菌药物之一、随着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逐年升高。请回答下列问题:
(1) 细菌中耐药基因大多是基因突变产生的,耐药基因的产生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中的多样性:突变的有害和有利不是绝对的,这往往取决于
(2) 为了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进行了如下实验:

步骤一:取大肠杆菌菌液均匀涂布在已灭菌的培养基平板上,并将平板划分为四个大小一致的区域,分别标记①—④。①区域放一张不含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圆形滤纸片,②—④区域各放入一个含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相同圆形滤纸片,将培养皿倒置于适宜条件下培养12-16h,结果如下图。

抑菌圈直径/cm

区域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2.26

1.89

1.62

2.41

1.91

1.67

2.42

1.87

1.69

平均值

2.36

1.89

1.66

步骤二:挑取该平板上经抗生素选择的菌落配制成菌液,重复上述实验操作,培养至第3代,观察、测量并记录每一代的实验结果。

步骤二中应挑取平板中位于的菌落。

实验数据表明,随着培养代数的增加,,说明细菌的耐药性逐渐增强。

(3) 人类不断研发和使用新的抗生素,细菌对新药的耐药性也在不断提高,二者之间仿佛发生了一场竞赛。像这样,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从进化的角度解释细菌耐药性变化的原因:随着抗生素人均使用量的增加,耐药菌生存和繁殖机会增加,,细菌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
综合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