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朝宋人裴松之在评析诸葛亮的抱负时说:“若使游步中华,骋其龙光,岂夫多士所能沈翳哉!”在此,“中华”是以北方中原地域为核心的国家内涵。裴松之生活于南北政权分裂的时期,其论述亦体现了东晋士人对“中华”一词的国家地域认识。“中华”一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典籍中开始出现并在此之后大量涌现,与这一时期的社会历史环境密不可分。从根本上说应是“胡人”大规模进入中原地域的一个结果。

——摘编自张宏超、苍铭《“中华”一词的概念史研究》

材料二   “中华”一词出现于西晋末年并非偶然,它是原中原地区的朝臣、士人为将中原地区的政治、文化与社会传统同胡族及其他文化相区分而产生的一个自我称谓。然而,晋室南迁后,“北方世家大族未获南迁者,率与胡人合作”是当时极普遍的现象。北魏、北齐、北周,均有相当数量中华士人参与权力中枢,他们是为北方民族政权塑造“中华”身份并推动其一步步融入“中华”的关键力量。北魏、北周等少数民族政权在主观上对“中华”不抵触、不排斥。从东晋南北朝近400年的分裂到南北重归于统一、“中华”涵义发生了根本变化。尤其在入唐以后,“中华”一词广为流行,不但成为唐朝的别称,很大程度上也成为中国的名号。

——摘编自石硕《胡入中华:“中华”一词的产生及开放性特点——东晋南北朝至隋唐胡汉融合与“中华”词义嬗变》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一词出现的背景。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两晋南北朝至隋唐“中华”词义嬗变的过程及意义。
【考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 隋朝的兴亡;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困难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拓跋焘(408-452)在位期间,鲜卑政权的统治重心逐渐由阴山以北向中原转移。为适应这种需要,他废止了掌管朝政的六部大人官,重新设立尚书省,新置秘书省;改定律令,将儒教观念引入新制定的法律条文之中。他还积极笼络世家大族,世族人士应召入平城者达数百人。他们最初大都被安置在中书省和秘书省,其中很多人被任命为中书博士。他们或参议政事,或掌管图书秘籍,或从事教学活动,平城一时间出现人才济济的局面。南凉被灭后,河西地区的世族人士也大都被迁入平城。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材料二   北魏确立在中原的统治以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北魏统治者政治野心的增长,这一问题就愈益突出。据史书记载,文成帝时,就已出现了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孝文帝即位前后,这一情况更为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孝文帝进行了改革,坚持走汉化的道路,一方面是要改变政治、经济上的落后状态,另一方面也是要缓解与汉族之间的民族矛盾。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拓跋焘的改革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并说明与拓跋焘相比,孝文帝改革的特点。
材料分析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