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国科研工作者首次通过小鼠模型,阐明了针灸治疗疾病的神经生物学机制:Ⅰ.低强度电针刺激小鼠后肢的“足三里(ST36)”穴位,可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发挥抗炎作用;Ⅱ.脂多糖(LPS)是一种细菌毒素,当其进入动物血液后,会刺激肠巨噬细胞释放TNF-α(肿瘤坏死因子)等炎症因子,引起炎症反应。具体过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 据图可知,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均能与靶细胞(填“细胞膜上”或“细胞质中”)受体结合,进而(填“促进”或“抑制”)炎症反应。
(2) 研究发现,在电针刺激“足三里”位置时,会激活一组位于四肢节段的Prokr2感觉神经元,其延伸出去的突起部分可以将兴奋以(填信号)的形式传向大脑的特定区域,在针灸治疗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填“单向”或“双向”)的。
(3) 研究人员利用同等强度的电针刺激位于小鼠腹部的天枢穴,并没有引起相同的抗炎反应,原因是,这也为针灸抗炎需要刺激特定穴位才有效提供了解释。
(4) 研究人员对图中抗炎过程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分组及结果见表。通过腹腔注射脂多糖(LPS)可使大鼠出现炎症,检测TNF-α浓度可评估炎症程度。据图分析,若丙组的A处理仅在肠巨噬细胞内起作用,推测A处理的2种可能的作用机制:

分组

处理

TNF-α浓度

腹腔注射生理盐水

+

腹腔注射 LPS

++++

腹腔注射LPS+A处理

++

【考点】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激素调节的特点;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综合题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