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沙漠蝗、东亚飞蝗和中华稻蝗是主要的蝗灾害虫,为加强对蝗虫的防治,科学家对蝗虫的种群特征、迁飞等进行了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
沙漠蝗、东亚飞蝗和中华稻蝗经界定属于不同的物种,判断的依据应是。
(2)
蝗虫有散居型和群居型两种类型。散居和群居体现的是种群的(数量、空间)特征。4~5只独居蝗虫聚集之后,可产生信息素以吸引更多蝗虫聚集;随蝗虫密度的增加,释放的信息素含量也会迅速增加,进一步促进蝗虫的聚集,这体现出蝗虫的聚集过程属于调节。聚集后的蝗虫个体之间可通过触碰后肢某个部位来传递信息,从而开始群居生活,这表明离不开信息传递。
(3)
图1是某区域在若干年内发生的111次蝗灾的月份统计图。为了给预防蝗灾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者对气温、降水量变化与蝗虫数量变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2所示。图1、2的描述属于模型。据此模型分析,是蝗虫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
(4)
为调查稻田中二化螟、卷叶螟和稻飞虱等害虫的发生状况,通常采用法调查各种害虫的种群密度,并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防治措施。如利用性引诱剂吸引雄性害虫进行诱杀,阻止害虫的正常交配,降低害虫的,从而降低其种群密度。
(5)
鸭子是蝗虫的天敌,对散居状态的蝗虫控制效果较好。某科研小组通过在试验田放养鸭子研究对蝗虫的控制。下表为某段时间内植物和蝗虫的部分能量值(单位:104 kJ),鸭子可捕食蝗虫和试验田中植物,该时间段内系统无有机物输出。项目 | 净同化量 | 呼吸消耗量 | 流向分解者 | 未利用 |
植物 | 108 | 75 | 21 | 58 |
蝗虫 | 7 | 10 | 1 | 3 |
鸭子的同化量为kJ,第一营养级至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百分数,保留一位小数)。农业生产中采用牧鸭治蝗时还应考虑到鸭子对于生存环境、水源的要求、鸭子的数量等因素,这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原理。
【考点】
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