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写出了孩童眼中的月亮。直到今天,我们对这个“近邻”的认识依然有限,尤其是“白玉盘”的另一面——月背。
65年前的1959年,苏联月球3号探测器拍到月球背面第一张影像图,尽管分辨率很低,但由此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此后的数十年间,虽然有多个国家的探测器拍摄到月背的“芳容”,但真正实现航天器月背软着陆的目前只有中国。
2019年年初,中国的“嫦娥四号”(它是人类第一个着陆月球背面的探测器)实现人类航天器首次在月背巡视探测,证明了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存在以橄榄石和低钙辉石为主的深部物质,成功揭示了月球背面的物质组成,证实了月幔富含橄榄石的推论的正确性,加深了人类对月球内部形成与演化的认识。
2020年年底,“嫦娥五号”实现月球正面无人采样返回。通过样品分析,发现月球中纬度月壤中保存了高含量的太阳风成因水,为人类开发利用月球资源打开了一扇窗户;中国科学家首次在月球上发现新矿物,并命名为“嫦娥石”,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在月球发现新矿物的国家。这些新发现刷新了人类对月球演化的认识。
2024年5月3日,“嫦娥六号”向月球进发——开启了人类航天器首次月背采样返回的征程。此次任务预选的着陆区为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被公认为月球上最大、最古老、最深的盆地。带回年代更久远的月球样本,助力人类进一步分析月壤的结构、物理特性、物质组成等,并深化对月球成因和演化历史的研究。
回望人类探月历程,月球之上已经留下许多足迹。这一次,“嫦娥六号”翩然落下,潇洒返回,必将再次创造人类探月的新高度,并为今后建立月球科研基地、利用月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守正创新中讲好文化传承的中国故事。要以守正为先,护好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从《洛神水赋》《长安三万里》等国风动漫火爆“出圈”,到寄托美好传说的“嫦娥”探月、“天宫”空间站等中国科技飞速发展,我们不断在“守正”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贵财富,赓续丰富中华文明。要以创新为要,延续传统的智慧和精髓,国家级非遗惠山泥人正是“推出了美妆”“玩起了跨界”“赶上了国潮”,跟新时代接轨,与新需求合拍,才以阿福阿喜的全新IP摆脱同质化竞争,把老一辈的回忆赋予新的生命,以时代潮流唤起青年共情。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在守正创新中赓续文化根脉,续写时代辉煌,建设文化强国,坚定文化自信,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