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上海地下党组织的努力下,部分或服务于本国利益、或心怀正义的外籍媒体人士主动投入到中国抗战事业之中,成为中共开展国际宣传的特殊“喉舌”。当《论持久战》系列演说正式发表后,《密勒氏评论报》于1938年9月24日最先刊载《论持久战》节译稿。 此外,美国另一主要在华媒体《大陆报》也于1938年11月23日发表文章,简要介绍了《论持久战》对战争阶段的预判:“战争将经历三个阶段:对日本来说,这是侵略,这将是一段艰难的斗争时期,日本将在此期间寻求维持自己的战线,最后,它将崩溃并退出中国。对中国来说,这将意味着:首先,自卫;其次,努力维持自己的防御;最后,发动反攻。”除外国记者的商业需要外,一批满怀报国理想、坚持以文抗战的年轻学生也曾打着“洋商”报刊的旗号宣传抗日活动,进一步扩大《论持久战》在沪英语界的舆论影响力。

——摘编自李涛、张皓博《抗战时期〈论持久战〉英文译本传播研究》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抗战时期《论持久战》英文译本在上海的传播。
【考点】
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困难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区域发展影响全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原的战乱,引发了规模庞大的人口迁徙和移居。这股浪潮从北亚地区向华北、继而从华北向江南、从华北向朝鲜半岛等,波及东西南北各个方向,这一迁徙的焦点是作为黄河文明摇篮的华北平原……人们处在这个混乱、动荡不安的社会、国家中,深切地关注自己的内心,同时执著地追求精神和灵魂的救赎。

——川本芳昭《中华的崩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

材料二:在人口膨胀、耕地紧张、赋税繁重的背景下,江南农民只有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来寻求出路。原来用以种植粮食的耕地,改种了棉花、桑树等经济作物; 原先的副业----纺织业成了人们的主业; 原来的重要粮食产区江南地区,开始在粮食上依赖湖广地区的供应。农业结构的调整和纺织业的兴起、粮食贸易的频繁,终于成就了江南工商业市镇的兴起。江南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最集中地体现为棉纺业和丝织业的发展,而棉纺业和丝织业专业市镇也占江南市镇的绝大多数。在南方个别地方,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的景象。

——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

材料三:七七事变后的短短数年中,全国城乡共有1425万人迁往西部后方。从1937年至1942年底,桂林市人口增2.16 倍,重庆的人口从战前的47万人猛增至124万人。随着政治中心移往西南,仅陪都重庆国民政府的各类机关就共约130个,重庆集中了大批政治家和党军政人士。各类内迁的民营、国营和军工企业约上千家,大量的企业家、科技人员与技术工人也随之内迁……内迁高校多采用联合办学的形式,西南联大已发展为5个学院26个系、350多名教师、3277多名学生的大学。 西南联大的教授可谓集一时之选。 日后师生人才辈出。

——摘编自忻平《试论抗战时期内迁及其对后方社会的影响》

(1) 根据材料一,指出魏晋南北朝“中华扩大”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扩大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
(2) 根据材料二,概括该时期经济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经济向近代转型艰难的原因。
(3) 根据材料三,概括抗战时期人口内迁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时期内迁对后方社会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如何更好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困难
2. 区域发展影响全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原的战乱,引发了规模庞大的人口迁徙和移居。这股浪潮从北亚地区向华北、继而从华北向江南、从华北向朝鲜半岛等,波及东西南北各个方向,这一迁徙的焦点是作为黄河文明摇篮的华北平原……人们处在这个混乱、动荡不安的社会、国家中,深切地关注自己的内心,同时执著地追求精神和灵魂的救赎。

——川本芳昭《中华的崩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

材料二   在人口膨胀、耕地紧张、赋税繁重的背景下,江南农民只有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来寻求出路。原来用以种植粮食的耕地,改种了棉花、桑树等经济作物;原先的副业—纺织业成了人们的主业;原来的重要粮食产区江南地区,开始在粮食上依赖湖广地区的供应。农业结构的调整和纺织业的兴起、粮食贸易的频繁,终于成就了江南工商业市镇的兴起。江南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最集中地体现为棉纺业和丝织业的发展,而棉纺业和丝织业专业市镇也占江南市镇的绝大多数。在南方个别地方,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的景象。

——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

材料三   七七事变后的短短数年中,全国城乡共有1425万人迁往西部后方。从1937年至1942年底,桂林市人口增2.16倍,重庆的人口从战前的47万人猛增至124万人。随着政治中心移往西南,仅陪都重庆国民政府的各类机关就共约130个,重庆集中了大批政治家和党军政人士。各类内迁的民营、国营和军工企业约上千家,大量的企业家、科技人员与技术工人也随之内迁……内迁高校多采用联合办学的形式,西南联大已发展为5个学院26个系、350多名教师、3277多名学生的大学。西南联大的教授可谓集一时之选。日后师生人才辈出。

——摘编自忻平《试论抗战时期内迁及其对后方社会的影响》

(1) 根据材料一、指出魏晋南北朝“中华扩大”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扩大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
(2) 根据材料二、概括该时期经济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经济向近代转型艰难的原因。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时期内迁对后方社会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