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蒙古汗国建立之后,成吉思汗非常重视商业往来。还把通往中亚的商路视为“黄金绳索”。中亚、西亚地区,自古以来以黄金和白银作为价值标准。与中亚、西亚商业往来的需要,加上金代使用白银的现实情况,使得蒙古人也很早就将白银当作货币。当时民间社会广泛使用白银作为支付、交换手段的景象,在元代盛行的杂剧里比比皆是。忽必烈在诏书里不得不承认, “金银系民间通用之物”。之所以加“不得不”三字,是因为在许多时间里纸币是唯一的法定货币。元朝滥发纸钞,带来恶性通货膨胀,财政破产导致的民怨沸腾,亦是元末农民起义的一大诱因。

材料二: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首先推行铜币,并于洪武八年(1375) 开始印造纸钞,从此明朝的货币制度变成了钱、钞兼用。不过,朱元璋规定纸钞一贯可以兑换白银一两,可到了明宪宗成化十三年(1477) ,却要用2000 贯纸钞才抵得上一两白银。“朝野率皆用银,其小者乃用钱”的现象在正统年间(1436-1449)已经出现。隆庆元年(1567) , 明朝正式承认白银货币地位,进而解决“银荒”问题,成为当时世界白银的“终极密窖”,以平衡自己几乎永远保持的出口贸易。货币白银化对明朝后期制度、财政、经济、 国运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白银时代》

(1)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元朝、明朝货币使用的相同点。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能解决“银荒”的原因及“货币白银化”产生的影响。
【考点】
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新航路开辟后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从宋代打破坊市制后,形成各级市场:第一,地方小市场,即墟集贸易。第二,城市市场,包含手工业品交易中心的镇市。第三,区域市场。第四,突破区域范围的大市场……清代前期农村市场……大体存在三种类型的市镇:第一,主要具有“保障供给”经济功能的市镇; 第二,主要具有贩运贸易集散商品的经济功能的市镇; 第三,多功能全面发展的市镇。它导致从东南沿海到整个内地的穷乡僻壤,以市镇为骨干、与墟集相串联、多层次的农村市场网络。

——摘编自任放《二十世纪明清市镇经济研究》

材料二 16世纪以来,白银大量内流,白银深入到社会经济各个层面、层次,市镇经济的发展更是促进了白银货币化、泛化。白银货币的泛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下表是明清时期白银货币泛化程度与经济货币化程度对比图。

——摘编自马良《明清时期白银货币泛化研究 (16~19世纪中叶)》

材料三 当清朝为了打击郑成功实行海禁与迁海政策时,西方国家却在积极准备着扩张贸易。葡萄牙、西班牙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衰落,清初荷兰成为海上霸主,被称为“海上马车夫”。荷兰在清朝严格海禁的情况下,积极寻求与清朝合法的贸易渠道。英国政府积极鼓励海上贸易,为抢占亚洲贸易市场做准备……17世纪后半叶中西贸易体系碰撞的主角、大清主要贸易对象正是英国。

——摘编自骆昭东《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视角看明清对外贸易政策的成败》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市镇经济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农村市场的意义。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表格中所反映出有关白银的经济结论,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英国抢占中国市场的积极因素。
材料分析题 困难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初年,出口商品以纺织品、陶瓷和铜钱为大宗。两宋因“钱荒”严重而多次严禁铜钱出口,但实际上根本禁不住铜钱的出口,当时“边关重车而出,海舶饱载而回”。南宋宁宗时规定“止以绢帛、锦绮、瓷、漆之属博易”之后,丝绸外销量更加扩大。宋代输入的“蕃货”以原料、矿产等初级产品为主,输出的商品以铜钱、绢帛、陶瓷等制成品为主。

——摘编自曹大为《中国大通史》

材料二   1775年左右,英国人开始尝试将印度棉花出口到中国进行交易,棉花的交易开启了两个古老国家大规模交易货物的历史。到19世纪初,英国商人每年运进中国的棉花价值400多万两。印度棉花一直都是中国最大宗的进口货品,直至被鸦片取代。中国输出商品的主力为农副产品,例如优质茶叶、精美丝绸和坚密土布等都是外贸商品的明星种类,西方人对其十分青睐,其中又以茶叶的出口量为最。英国商人对于生丝和土布也十分偏爱,对其购买量不断增加。英商购买生丝数量从19世纪初的不到1200担,增至19世纪30年代的8000担以上,几乎增加了6倍。

——摘编自郭卫东《印度棉花:鸦片战争之前外域原料的规模化入华》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对外贸易的局限性。
(2)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宋代海外贸易相比,清朝前中期海外贸易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材料分析题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