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可以从许多方面得到说明。如,浩若烟海、绵延不断的典籍文献,一直滋养着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诸如仁民爱物、天人合一、一诺千金等道德信条,古人今人都深受其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阅读材料,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的角度,阐释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的原因。
我国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再次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在脱贫攻坚这个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中,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14亿中国人民显示出高度的责任意识、自律观念、奉献精神、友爱情怀,铸就起团结一心的强大精神力量。脱贫攻坚精神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力量,其中的共享理想,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结合材料,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知识,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材料一: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的道德思想,孟子提出了“吾养吾之浩然正气”,这些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延续至今。今天,我们社会仍然倡导见义勇为,弘扬社会正气,维护社会治安。
材料二:中国古代科技的“四大发明”,文学方面的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的小说,都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材料三:据文献记载,早在公元前两千多年的原始社会时期,黄帝的乐官就到新疆“取竹”,制造出12根律管。这虽然是古老的传说,但在新石器时代,少数民族地区和中原已有了音乐文化的交流,隋唐时期是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但是流行的多部乐曲中大多是少数民族的音乐。今天,我们吸收了外来的各种音乐的精华,创作出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
请回答:
文物回家,总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人们用暖心的“欢迎回家”刷屏,为漂泊异乡160年的圆明园马首钢像送上祝福。马首铜像为意大利人郎世宁设计,融合了东西方艺术理念与设计风格,清乾隆年间由宫廷匠师精工制作,历百年风雨而不锈蚀,展现出极高的工艺水准,是一件非凡的中国古代艺术品。
马首回归之路,诠释着“民族弱则文物失,国运强则文化兴”的深刻道理。马首回到圆明园后,我们会加强保护、研究与展示、利用,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以此教育引导人们铭记历史沧桑、看见岁月痕迹、留住文化根脉,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
①展现大国首都时代风貌,主导时代潮流
②实现了中华文明的跨越式发展
③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跨越时空的价值
①传统文化推动着我国历史发展进程
②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推动着文化发展
③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的重要特点
④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重要特点
北京中轴线示意图
①北京中轴线是通过实践创造出来的物质而不是物质具体形态
②北京中轴线的发展是一个先传承后创新的过程
③北京中轴线彰显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和创新性
④申遗成功向世界贡献了古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案例
故宫文化遗产是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承载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汇聚地,也是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见证。
紫禁城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之大成,集中体现了自秦汉以来“大一统”的共同心理、“致中和”的哲学思维和严整均衡的礼序传承,以及天人合一、顺时施政、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存藏其间的186万余件(套)文物藏品,跨越了新石器时代到夏商周以及秦汉隋唐到宋元明清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连缀成一部不间断的物质文明史,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持续不断又灿烂多彩的物质生活和精神追求。
新时代新征程,故宫博物院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重要指示为指导,不断加大故宫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力度,稳步推进平安故宫、学术故宫、数字故宫和活力故宫建设。故宫博物院将坚持守正创新,更好肩负起真实完整地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全力将这座国际一流的博物馆建成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引领者、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华文化会客厅。
S镇是全国第一个龙舟之乡,每逢农历五月十二都举办龙舟活动。一场场精彩的赛事、一份份亮眼的成绩、一次次耀眼的记录,由此形成了“同舟共济、团结拼搏、力争上游、奋勇争先”的龙舟精神。龙舟精神已经融入血脉、植入灵魂,成为S镇干部群众的动力源泉。他们紧紧围绕打造魅力湾区的目标,聚力实干、克难攻坚,争当乘风破浪的划桨者,更加坚定地向着实现全面高质量发展加速冲刺。
要求:主题鲜明,表述清晰,迈辑严谨,字数150-200字。
近年来,国风爆款屡屡“出圈”。风格多样、特色鲜明的马面裙带来消费热潮,故宫联名的彩妆,三星堆黄金面具造型的雪糕,珐琅与金银错工艺打造的饰品,诗词命名的奶茶……以历史文物和非遗技艺为底蕴,文创产品的品类愈发丰富,年轻人的衣食住行中几乎“无处不国风”。广东潮汕地区的英歌舞、福建的游神热度刚过,福建泉州的簪花传统又再掀热潮;《典籍里的中国》《诗画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等一大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纪录片、综艺、剧集、短视频、动漫、电影等传媒作品不断成为“爆款”……
①通过传播,方显价值
②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③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④既相对稳定又顺时而变
中华优秀诗词承载者中国人的诗情与诗心,融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血脉,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
农历新年伊始,家家户户“总把新桃换旧符”;中秋月圆,我们会在心中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门在外,不禁感叹“月是故乡明”。我们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劝人奋进,以“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寄语友人,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安定内心。我们倾听“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至美悠远,感慨“漫江碧透,百卸争流”的雄浑壮丽;期许“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气魄胸襟,坚定“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的立场信念……在这种独特的中国式诗意生活中,我们达到了和诗词作者“同频共振”的奇妙境界。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这种“同频共振”文化现象产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