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乾隆初年,黄可润说:“南方番薯一项……今则浙之宁波、温、台皆是,盖人多米贵,此宜于沙地而耐旱,不用浇灌,一亩地可获千斤,食之最厚脾胃,故高山海泊无不种之,闽浙贫民以此为粮之半。”钱大昕在《鄞县志》中也提道:“番薯……今明越诸郡多于山中种之……大可为救荒之助。”温州府所属五县一厅,还培植了一些好品种。瑞安县大山中所产番薯“味尤嘉美”,乐清则又称番薯为“花荠、红荠”等。乾隆以后,大批棚民进入山区租山垦荒,促进了番薯的推广。相对说来,某些富庶的平原地区,像杭嘉湖一带,人们种植桑棉等传统经济作物,水稻的产量也很高,所以番薯的推广就晚得多。

——摘编自郭松义《番薯在浙江的引种和推广》

根据材料围绕清朝初年“番薯引种”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阐述清晰)

【考点】
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论述题 困难
能力提升
变式训练
拓展培优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16~19世纪的中国外销瓷。

16世纪初,中国外销瓷以景德镇的青花瓷为主,多销往西亚地区和非洲东部,如西亚叙利亚的大马士革等城市就是当时中国瓷器的主要交易地,再从此流散到土耳其、伊朗等地区。此阶段景德镇外销瓷的瓷器纹饰有伊斯兰地区的吉祥物孔雀纹等。嘉靖年间(16世纪中期),因倭寇作乱和海禁,海上运输较为艰难。隆庆时期开放海禁,海上贸易重获繁荣。海外市场需求增长,使福建沿海瓷窑迅猛发展,瓷器源源不断运向海外。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的万历年间出现了一种名为“克拉克瓷”的特殊样式的外销瓷,多是欧洲出样定制的,主要由荷兰东印度公司经营。此阶段的外销瓷中,除了碗盘,还有一些特殊的外贸瓷器形,如方瓶。方瓶是仿制欧洲玻璃器制造的酒瓶,许多方瓶上还会有西方贵族的徽章图案。市场的需求带来明末清初瓷器烧造风格和经营方式的转变。17世纪中晚期,康熙年间实行海禁政策,海运停歇造成国外日益膨胀的瓷器需求得不到满足,日本瓷业得到了较大发展。康熙二十三年(1684)重开海运,外销瓷最为兴盛,雍正、乾隆及以后也有大量输出。19世纪后期,外销瓷随着欧美本土瓷业的发展和中国风热潮的衰退逐步势微。

----摘编自陈闻娃《16~19世纪的中国贸易瓷》

阅读以上材料,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证。(提炼观点正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论述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