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是耕地保护和改良的重要方面,要充分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加强现有盐碱耕地改造提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沧州市地处渤海之滨,自古以来淡水资源匮乏,土壤较为贫瘠,粮食产量较低。然而沧州人没有因此退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突破,实现了在盐碱地上增“粮”的重要成果。

近年来,沧州市以提升盐碱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结合实际探索出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的有效途径。一方面,改善土壤,做到“以地适种”。农民使用秸秆还田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农民还在麦田里挖沟,当地底下的咸水往上返的时候,咸水就会流到沟里排走,以此来降低土壤的盐碱度。随着技术的更新发展,沧州人不断实践创新盐碱地治理方法,使用有机肥料代替秸秆还田的作用、使用咸水结冰灌溉技术,使土壤的含盐量从2%降到了0.3%到0.5%。一方面在“以种适地”上下功夫,选育耐盐碱植物。起初,农科所引进了一批优质小麦品种进行比较试验,但是“外来品种”在沧州水土不服,为了寻找真正能够在盐碱地上实现丰收的小麦,只能自己选育。经过几代科研人员的团结努力,最终选育出了一批优秀的旱碱麦品种,如“捷麦20”“小偃155”“沧麦18”等等。

2024年,沧州市100.2万亩旱碱麦获得丰收,亩产达到245.4公斤,盐碱地上特色农业发展取得实效。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分析沧州市实现在盐碱地上增“粮”的原因。

【考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认识的无限性; 认识的反复性;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普通
基础巩固
能力提升
变式训练
拓展培优
换一批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人期待了解中国,渴望探究中国发展的奥秘。同时,仍有一些固有偏见、刻板印象或抹黑论调试图在国际舆论场上歪曲中国形象。随着中国签证政策的优化,外国游客的“中国行”变得更加顺畅,亲眼所见的中国打破了他们的原有印象。

外国游客不仅亲身体验了中国的美食和美景,还通过他们的镜头,用海外受众熟悉的语言和方式,分享他们在中国的所见所闻,自发成为中国文化的推广者,无疑将为世界打开更多认识中国的窗口,让世界各国民众更好地了解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外国游客的视角为中国人提供了一个了解“他者”如何看待中国的窗口。他们视频中的高频词汇如“安全、现代、安静、干净、好吃、热情、善良”等,让中国观众感受到中外人民之间的心与心交流。

尽管大多数外国游客都力求客观公正地展示中国,但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由于文化差异,一些游客可能在不了解全部背景的情况下,对某些文化现象进行错误的解读。部分游客可能无意中强化了关于中国的某些刻板印象,如饮食、行为习惯等。另外一些外国网民观看了反映中国真实面貌和进步成就的视频后,认为这是摆拍。

有人认为“外国游客的中国行能破除偏见”。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知识辨析这一观点。

辨析题 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