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晋一朝,中原丧乱,大批流民流寓江左,形成了许多侨郡县。这些人不为所在州县编户,无固定租税负担,他们与土著百姓生活无异而负担不同,引发了侨民与土著居民的矛盾,有的成为豪门世族的佃客、部曲,形成“编户虚耗,南北权豪,竞招游食”,遂造成了“国弊家丰”的严重局面……东晋、南朝政府先后十次颁布命令,实行“土断”。所谓土断,就是以侨户现居地为准定其籍贯所在地,并登记入籍,征收赋役。户籍上,对白籍侨民实行土断,与黄籍户一样承担国家税役。对于世家大族隐藏户口的行为,严厉打击。南方土著和北方侨民混合杂居,侨流“后裔连长为南方之人矣”……“以土断定”使侨置系统与当地系统混合编制,构筑成新的地方行政辖隶系统,亦可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摘编自雷震《黄、白籍问题与“土断”》
材料二 公元304年,匈奴贵族刘渊以召集旧部兵力辅助司马颖的借口,终于举起了创建政权的大旗。在祖源认同上,汉高祖时曾“以宗女为公主,又妻冒顿,约为兄弟”的史实给他提供一个绝佳的依据,因此,刘渊特别强调自己与汉朝统治者的亲密关系,他称刘邦为“我太祖高皇帝”,又称刘秀为“我世祖光武皇帝”,俨然成了刘邦的“嫡系子孙”。在这种情况下,刘渊在其政权国号的选择上,自然也要与刘邦创建的汉朝拉上关系,于是即“汉王”位。……公元318年,刘曜在长安即帝位,将刘渊建立的“汉”政权,改国号为“赵”。他在改国号的同时,遵循五德历运中的行序,决定“以水承晋金行,国号曰赵,牲牡尚黑,旗帜尚玄”。这样就把自己的法统与西晋联系起来了。
——摘编自吴洪琳《十六国“汉”“赵”国号的取舍与内迁民族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