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京市第三届(1951—1952年)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构成情况

代表类别

具体类型

人数

政府代表

军官会及北京市人民政府代表

17

党派代表

中共、民革、民盟、民建,民进、农工、九三、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30

机关及部队代表

卫戍部队、公安部队、机关工作人员

31

人民团体代表

工会、农协,工商业联合会,学联,妇联、医药卫生;新闻工作者;民主青年联合会;中苏友好协会;保卫世界和平反美国侵略委员会;供销合作总社;救济总会;体育总会

227

国营工矿企业职工代表


70

专科以上学校教职工学生代表


45

区域代表


27

邀请代表

包含少数民族代表11名

71

——资料来源:依据《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文献资料汇编(1979—1993)》第143-145页资料整理

材料二   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身份构成(1954-1959) (单位: %)

工人

农民

干部

知识分子

民主党与无党派

归侨

军队

文教科技人员

其他

10.20

4.65

21.04

6.02

36.95

2.45

5.79

6.20

15.17

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职业构成(1998-2003) (单位: %)

工人

农民

企业家

领导干部

基层干部

教授科研人员

中小学教师

作家艺术家

法律界人士

医生

金融业人士

军人警察

运动员

1.01

1.88

20.54

41.55

1.24

11.66

1.71

1.61

2.31

2.59

0.67

2.62

0.44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文献资料汇编》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北京市第三届人民代表构成特点及实践意义。
(2) 根据材料二、以“人大代表选举的时代性”为题,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述清晰)
【考点】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五四宪法;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困难
能力提升
换一批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城市工作的中心环节,“把消费的城市变成生产的城市”对上海的发展轨迹产生了重要影响。上海积极调整工业结构,优先发展重工业,加大对重工业投资,对其投资占工业建设总投资的74.5%。通过接管国民党政府的商业、贸易管理机构和官僚资本主义商业、贸易公司,建立起来的国营商业机构,不断加强对货源和市场的掌握。上海还有计划、有步骤地疏散人员,逐步减少城市人口。疏散途径主要包括:动员大批难民和失业群众回乡生产、到皖北黄泛区与苏北盐垦区垦荒生产。

——摘编自张励《试论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城市功能的转型》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来,中国城市的外观和格局、城市生活的内涵等,都发生了令人惊奇的迅速改变。城市化过程中,许多农民进城务工;进入大学的农民子女毕业后,许多人在城市找到了新的职业;由于农业生产所需劳动力减少,第二、三产业则逐步发展,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北京、上海等城市有向世界城市发展的趋势。在全国范围内,从北到南还形成了环渤海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珠江三角洲经济圈。这些经济圈实际上也是一个城市群。从历史的角度看,这种城市化对应着中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的过渡。

——摘编自王鸿生《中国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和问题》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为推动上海城市发展所采取的措施。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材料分析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