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这两个字最早是在一件青铜器上发现的,考古学家称之为“何尊”。“中”“国”两字最早都是象形文字。“中”本来是一面特殊的大旗,是商朝人为召集他的部队和民众集合用的标志。由于集合时这面旗帜总是处于中间,以后就衍生出“中心”“中央”“最重要的”等意义“。“国”(繁体为“國”)中间的“口”表示人,有几个口就是几个人,所以称为人口;“口”下面的一横表示一片土地,无论生活或生产都离不开自己的土地,所以还得有人拿着戈守卫;为了更安全,需要在四周筑上一道城墙。所以“国”实际上是有围墙的、有人守卫的一个居民点,一个聚落,一座城。

处于中心的、最重要的国,这就是中国。商与西周的国都很多,春秋初期还有1000多个。在这么多国中间谁有资格称为“中国”呢?只有最高的统治者,比如商王以及后来的周王,他们居住的地方才有资格称为“中国”。“中国”是天子所在的国。

到战国后期,只剩下秦、楚、齐、燕、韩、赵、魏七国和若干小国,所以诸侯都开始以“中国”自居。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秦朝,称皇帝,自然便称“中国”了。

以后历代王朝都自称为“中国”,“中国”概念从一个点扩大到整个国家,甚至包括边疆的少数民族的政权。比如契丹人建立辽朝,到辽朝后期,也认为自己是中国的一部分。南北朝时,南朝、北朝都称自己为“中国”,隋、唐统一以后它们都成了“中国”一部分。“中国”实际上成了这个国家的代名词。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开始有了“中华”和“中国”两种简称,以后基本都用“中国”了。

——葛剑雄《尊重地名就是尊重我们的文化历史》

(1) 根据材料,概括“中国”一词在不同时期的含义。
(2) 一个中国原则是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实现祖国统一的历史意义。
【考点】
华夏认同的表现及影响;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华夏认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时间

秦人融入、认同华夏民族的历程

西周时期

秦人肇兴于陇右,偏居于西陲。

春秋时期

秦襄公因护卫周平王东迁洛邑有功,被封为诸侯,秦人由此进入诸侯国之列。此后,秦人一再东迁,势力扩大到关中地区,成为西北地区一个实力强大的诸侯国。

秦穆公在位时期,娶晋国太子申生之姊,秦穆公之女怀嬴嫁给为质于秦的晋太子圉。

但在整个春秋时期,中原诸夏一直将秦人视为夷狄并加以歧视。

战国时期

秦孝公发布求贤令。由此引发了中原诸夏人才西向入秦的高潮。孝公迁都至咸阳,完成了其活动中心由陇右到关中腹地的重大转移。

秦武王娶魏女为王后。

秦庄襄王时,吕不韦成为秦国的相国。吕不韦招募大量宾客游士至门下,合众人之力,编撰《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秦人吸收中原文化的重要文化成果,也是秦人与华夏交融互动的典范。

战国晚期,秦人身上的“戎狄”标签已经淡化,甚至消失。秦国发动的兼并战争,在六国人士心目中不是异族入侵,而是强者对弱者的征服战争。秦与六国之间已经不存在夷夏之别,秦人已经完全融入并认同华夏民族。

——摘编自彭丰文《从边缘到中心:秦人认同华夏民族的心理历程及其历史意义》

(1)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人融入华夏民族的途径有哪些。
(2)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秦人融入并认同华夏民族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材料分析题 普通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非华夏各族内徙,形成了各族交错杂处的局面,加强了华夏民族的认同感。春秋时期,诸夏又称诸华,或合称华夏,含有民族文化优越感。华夏民族深感异族内迁给华夏文明带来的危机,因此强调“夷夏之辨”。在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往往强调遵行周礼,以是否遵行华夏礼乐文明为区分夏、夷的最高标准,但同时也没有忽略夷、夏的族类差别,注意到夷狄与华夏在语言、习俗、经济生产方式等方面的不同,“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戎狄荐居,贵货易土”。

材料二   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经过剧烈的分化、兼并、吸收、统一,只剩下了齐、韩、 赵、魏几个大国和在它们夹缝中的几个附庸小国。在春秋时期被称为夷狄的许多内迁民族,至战国时期已为华夏所吸收、交融。南方的楚国在春秋前期就已完成了对诸蛮的统一,经过 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至战国时已与中原的华夏相认同。分布在西北、北方的戎狄也随着秦、晋、燕等诸侯国的发展,逐渐与华夏民族交融,成为华夏民族的组成部分。华夏民族经过长期的发展、吸收与交融,至此成为一个稳定的民族共同体。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正寅《中国历史上华夏认同的演进与升华》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时期华夏认同的内涵。
(2) 根据材料二,归纳战国时期华夏认同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周时期华夏认同发展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普通
3. 【中国古代的权力继承】

材料一   下表是中国西周一家庭母亲与儿子的组成表

妻妾

普通称谓

宗法称谓

妻(正配)

四哥(14岁)

嫡长子

六哥(10岁)

嫡次子

妾一(侧室)

二哥(18岁)

庶次子

五哥(12岁)

庶五子

妾二(侧室)

大哥(20岁)

庶长子

三哥(16岁)

庶三子

封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中国大概至晚从公元前一二世纪起,就实行诸子均分制度。父亲遗留下的财产,每一个儿子都有一份。但父亲遗留下来的如果是一个不能均分的宝座,或是一个不能均分的世袭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问题就发生了。必须有适当的方法解决,才可以保持国家和家族的完整。否则的话,每一个国王或每一个有爵位的贵族死亡,都可能爆发一次骨肉残杀,因而导致国家和家族的崩溃。

材料二

国别

时间(年)

事变

楚国

前626

太子芈商臣(楚穆王)杀他的父亲现任国王芈熊頵,自立。(芈熊頵打算废掉芈商臣而另立幼子当太子,密谋泄露,芈商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弑父的君王。)

宋国

前620

诸公子杀国君子御,立公子子杵臼(宋昭公)。(宋国国君子王君逝世,他的弟弟子御把太子杀掉,自立。)

莒国

前541

公子己去疾(莒丘公)逐国君己展舆,自立。(己去疾是己展舆的弟弟。)

陈国

前534

公子妫招发兵围国君妫弱(陈哀公),妫弱自缢死,立他的儿子妫留。(妫招是妫弱的弟弟,他跟庶子妫留结盟,杀掉太子妫偃师。)

(注:表中所称“公子”,是封国国君的儿子。)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柏杨著《中国人史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西周这一家庭的权力、财产应该由谁继承?说明理由。并指出这一继承方式的合理性。
(2) 根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时期继承方式发生的新变化,并结合时代背景说明变化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