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春秋战国时期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大变动的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当时流行“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公元前685年齐国“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围绕“争霸”战争的需要,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贵族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

——摘编自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材料二 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是其故何也?曰: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故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

——《墨子·尚贤》

所举者必有贤,所用者必有能……今夫上贤、任智、无常,逆道也,而天下常以为治……是废常上贤则乱,舍法任智则危。故曰:上法而不上贤。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

——《韩非子·忠孝》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表现。
(2) 根据材料二,用一句话概括墨子和韩非在用人之道上认识的相同点。结合所学,指出当时各学派争鸣产生的影响。
【考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百家争鸣的意义与影响;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崩坏,诸子蜂出,各引一端,不仅形成了真正的学术繁荣,而且还有大量的新认知通过不同观点间的相反相成、相生相灭被创造出来。如孔子的仁学体系和孟子的仁政理想;墨子的兼爱、非攻和大同精神;老子所构建的宇宙论及宇宙论同社会论、人生论之间的逻辑联系;庄子主张把心的逍遥置于一切之上的人生观;荀子为证明阶级存在的合理性而提出的“维齐非齐”论和天人相分的世界观;韩非等人建立的与时俱进的理念等均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摘编自赵世超、卫崇文《论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运动》

材料二   西周末年,士作为低级贵族从政治结构中游离出来,士面临着再就业的选择。士再就业的事实,决定他们必须在自己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根据现实的需要,提出不同的思想观念和解决方案,并在私学的背景之下不断强化自身独特的思想立场,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由礼崩乐坏所导致的士的再就业需求促进了私学的兴盛,无论是后世诸子百家的称谓也好,还是九流十家的说法也好,都表明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的丰富程度。中国思想由此实现了突破,并确立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基本精神价值,塑造了国人的精神世界。

——摘编自何善蒙《“士”的再就业与百家争鸣》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诸子的主要政治主张。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并概括其性质。
材料分析题 普通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他们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当时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在治国的方略上,孔子主张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他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被人民推翻。

——摘编自《论孔孟的儒家思想》

材料三   韩非子认为,高度集中的王权是法律的来源,是君主权力的一部分,法律由王权统一颁布并由下属遵照执行。韩非子这种王在法上的法制实质上是披着法律外衣的人治,其政体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种政体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而在中央权力又高度集中于君主个人。

——摘编自朱韬《法制之殇读韩非子有感》

(1)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
(2) 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概括孔子、孟子和韩非子的治国方略。
材料分析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