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为实现代表与群众的“零距离”互动,某地区人大将数字化手段创新融入人大工作,于2022年5月在全省率先打造的“码上见代表”履职平台,将3名省代表、30名市代表和196名区代表“搬”到线上,随时待命为民服务。自平台运行以来,已收到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686件,621件问题得到了快速办结,全方位实现了线上议事、线下履职,为人大代表履职插上“数字翅膀”。

材料二   基层是为群众服务的最小“细胞”,是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某地网友通过人民日报“我为党的二十大建言献策”专栏留言:“现在街道和社区的群众组织和协调能力亟待提高。”一名高校教师网友建议:“支持基层群众一切有利于促进良性发展的监督,对于一切的不作为、乱作为、假作为等现象监督到底。”某网友献策:“建议社区启动‘云工程’,打造智慧社区的‘留言板’,听取基层的民声、汇聚基层的民智。”

(1) 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相关知识,阐述该区人大打造“码上见代表”履职平台的意义。
(2) 针对材料二中网友的建议,运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有关知识,分析如何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考点】
人民民主专政及其本质; 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人大代表的产生与职责;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当前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以法治方式推动和保障爱国主义教育,是时代所需、民心所向。2023年10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由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法草案在起草过程中,广泛征求了有关方面特别是基层立法联系点的意见和建议。天津小白楼、重庆沙坪坝、江苏昆山、广东江海、云南大理、四川雅安等联系点充分发挥各自特点和优势,通过发放书面函、微信工作群、走访座谈、院坝会、接待群众等多种多样的渠道和方式,向中学生、在校大学生、农村居民、城市居民、企事业单位职工、党代表、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等社会各界广泛征求意见,倾听群众呼声期盼,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草案)》。群众为立法工作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提高了立法建议征集工作的社会知晓度和群众覆盖面,激发了广大群众的爱国热情,营造爱国主义的社会氛围,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

结合材料,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的制定过程是如何体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特点。

材料分析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