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沙漠蝗、东亚飞蝗和中华稻蝗是主要的蝗灾害虫,为加强对蝗虫的防治,科学家对蝗虫的种群特征、迁飞等进行了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
蝗虫分群居型和散居型两类。科学研究发现当少量散居型的蝗虫聚集后,它们后腿的某一部位相互触碰时,会释放4-乙烯基苯甲醚(4VA)引发蝗虫聚集,4VA属于信息。
(2)
图1是某区域在若干年内发生的111次蝗灾的月份统计图。为了给预防蝗灾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者对气温、降水量变化与蝗虫数量变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2所示。图1、2的描述属于模型。据此模型分析,是蝗虫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
(3)
鸭子是蝗虫的天敌,对散居状态的蝗虫控制效果较好。某科研小组通过在试验田放养鸭子研究对蝗虫的控制。下表为某段时间内植物和蝗虫的部分能量值(单位:104kJ),鸭子可捕食蝗虫和试验田中植物,该时间段内系统无有机物输出。项目 | 净同化量 | 呼吸消耗量 | 流向分解者 | 未利用 |
植物 | 108 | 75 | 21 | 58 |
蝗虫 | 7 | 10 | 1 | 3 |
鸭子的同化量为kJ,第一营养级至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百分数,保留一位小数)。农业生产中采用牧鸭治蝗时还应考虑到鸭子对于生存环境、水源的要求、鸭子的数量等因素,这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原理。
(4)
为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人们利用蝗虫等昆虫的专性寄生生物蝗虫微孢子虫来防治蝗虫,与化学农药防治相比,使用蝗虫微孢子虫防治的优点是:(答2点)。
【考点】
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