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族工业的产业分布及结构特征的变迁,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如今,我国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力塑造工业发展新动能。
材料一 18951913年民间资本厂矿企业地域分布
总计 | 上海 | 武汉 | 天津 | 广州 | 杭州 | 无锡 | 其他 | |
厂矿数(家) | 549 | 83 | 28 | 17 | 16 | 13 | 12 | 380 |
资本额(千元) | 120288 | 23879 | 17240 | 4219 | 5791 | 1552 | 1422 | 66185 |
——摘编自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二 抗战前,中国数量有限的工厂,大半集中于沿海省份,七七事变后,政府即下令沿海各厂矿迁入内地。从1937年7月到1940年底,3年半时间,完成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工业大迁移。内迁厂矿区域分布,以四川为最多,占内迁总数54.67%,湖南次之,占29.21%,陕西占5.90%,广西占5.11%,其他各省占5.11%。这些内迁厂矿,为战时大后方工业重建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中华民国史》
材料三 随着技术革命性突破,新技术对产业的改造提升扑面而来。上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机器人密度已达260台/万人,推动着上海的产业结构将向更高端、技术密集型方向转型。浙江面向人工智能、区块链、未来网络、元宇宙等新兴领域,推进一批《《新星"产业群和浙江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2023年,安徽新组建的近500家省级创新平台当中,89%由企业牵头组建,有力地支撑了企业创新体系的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