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学作品阅读

爱折腾的王姐

宽宽

①女儿出生后,我请了一位阿姨帮我料理家务。阿姨姓王,四十多岁,半辈子待在农村,老家有二十亩薄田。来我家打工,是她第一次从村里出来,也是她们村第一个敢独自出来打工的女人。

②王姐有两个女儿。农村重男轻女,旁人劝她:“好歹得再生个男娃,不然老了谁养你。”她不听,“男女都一样,都是自己身上的肉”。不仅如此,她还累死累活地供大女儿念完大学,花光了全部积蓄。小女儿快初中毕业了,王姐狠了狠心,决定出来打工,再给小女儿挣大学学费。村里人说,女儿都是给别人养的,你这么瞎折腾不划算呀。她不听:“我不图娃们以后养我,我只求念书让地们有个好前途,以后过得比我好。”

③王姐初中毕业,听说上学时就是个好学生,奈何家里太穷,没法读下去。二十出头嫁人,夫家赤贫,唯一看上的是:“人好,而且那会儿他还是个工人。”离开农村,是她年轻时最大的心愿。全家没有别的收入来源,只靠那二十亩地。王姐那时就成天琢磨,怎么赚钱,怎么脱贫。

④夏天地里浇灌,一般人家浇一到两次,她和老公勤快,盯得紧,一季浇三四次。秋天收割,同样二十亩地,她家能赚四万多,比别人家最多时能多出一万多块。冬天农闲了,王姐就去村里的理发店打工,一个月能挣八百。一天从早忙到晚,赚这么点,很多人都不稀罕赚这辛苦钱。王姐不嫌少:“年前忙几个月,能赚三千多,过年的花销就出来了,孩子们的新衣服也能穿得齐整些。”靠着每年多赚一点,零敲碎打地省钱攒钱,婚后第七年,她花尽积蓄,多方举债,盖起了自己的大瓦房。

⑤为了赚钱,她无视任何人的阻挠,保守的村子里流传着她抛夫弃女跟城里人跑了的种种故事,她充耳不闻,决绝地要为自己的家人谋出个好日子。

⑥在我家一年多,我忙于孩子,把大半个家交给地,日常采买全由她打理。每天的花费,地都会仔仔细细记在一个小本上,精确到角,每个月结束拿给我,固执地叫我一定要好好看。我从来不是精打细算的持家高手,过去也常不屑于此,可还是被王姐所掌握的这项技能所震惊。全家一个月的吃喝,竟然不到五百块。

⑦后来发现,王姐持家,绝不会浪费一点食物,她会细细观察每个人的食量和偏好,每道莱每餐饭都力求刚刚好。一棵白菜,每天切一小块炒,常可以吃一周。王姐好学,对新的生活方式,她的态度十分开放。看我做过一阵烘焙,她便决定要学,回去让老公和女儿尝新鲜。她在电脑上对比各种配方试做,中意的配方抄在自己的小本本上,做得有模有样。

⑧打工让王姐家的收入成倍增长,半年后,她又开始折腾。她用打工挣到的钱,给家里买了烤箱,卧室贴上壁纸,买了吸尘器。嫌烧炉子烟尘大,她大手笔地拨出一笔“巨款”,把家里的取暖设施改成土暖气——在村里,她是第一家。还跟老公打电话说:“家里得有花地里那一片片的野花咱也摘点插在个瓶子里有味。”

⑨她放假回家,第一次烤蛋糕,村里人来围观,她端着盘子房前屋后地送。那小小的蛋糕,连同家里的变化,一扫人们的偏见。王姐家成了村里“最红火”的人家。

⑩她干活利索,上午干完活,下午就没事做了,又不爱到小区里跟其他阿姨聊八卦,我就给她选书看。开始不过是心灵鸡汤、故事大王之类,没想到她很快看完了,还我书时,说:“能不能再挑些,有营养的。”于是,从张爱玲,到村上春树,后来不需我推荐,她看完就从满墙的书架上自已挑选,看得如饥似渴,看完总要跟我讨论一番……

⑪我从来没把王姐只当保姆看待,每个人来到我们的生命里,都会带来启发。她让我看到,一个原本身处人们所说的“底层”的人,也可以获得更好的生活。

12.后来我搬来大理,我俩朝夕相处的缘分便尽了。

⑬后来,我听她说回村了,买了收割机,到邻近村子里去帮别人收割赚钱,她还想开个小蛋糕铺子,卖自己做的蛋糕、奶茶。

14.偶尔看她发朋友圈——“干活累了,煮个下午茶”,图片配上自己烤的马芬蛋糕,还有她在城里时学会的现煮奶茶。身旁是笑靥如花的两个女儿——大女儿在城里上班了小女儿也到城里读大学了——已经完全是城里人的模样与气质。她还会文绉绉地感慨:“进城那几年,我整个人生都不一样了。

(选自《人生半熟》,有删改)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全文按照时间先后进行顺叙,娓娓道来,虽然写了很多事情,但是思路清晰,脉络清楚。

B.本文写了农村人王姐折腾个人、折腾家庭的一系列故事,体现了中国当代农民渴望进城、海望赚钱这一主题。

C.第②段写村民的语言,体现出他们的思想陈腐、目光短浅,更好地衬托王姐的人物形象,这是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

D.第⑧段划线句写王姐要老公到地里去摘野花回家插在瓶子里,可以看出王姐虽然平凡,但是心中也有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E第⑨段中“最红火”这个词加双引号,强调突出了王姐家的生活条件变成村里最好的,体现出村民的眼红与后悔。

(2) 第①段划线句和前文的什么内容相照应?并请从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两个方面,谈谈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
(3) 王姐折腾了哪些事情?请简要概括。并请结合全文,探究“折腾”对于王姐的人生有哪些意义
【考点】
记叙性散文;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碗“雪花”面

马海霞

    ①那天,下了入冬后的第一场雪,雪下得不大,天气却极寒,北风吹在脸上刀割一样疼。母亲去外婆家了,由我负责午饭。我在火上炖了一锅白菜豆腐汤,掐着父亲快下班的点儿,煮上了面条。我平时不怎么做饭,煮面条时放多了挂面,煮了满满一大锅。面条剩下就不好吃了,若母亲看到,肯定会劈头盖脸数落我一顿。

   ②正在发愁时,我看到门外街上修鞋的瘦大叔又来出摊了,不如将多出的面条送他一碗。我从厨房找了一个大碗,盛了满满一大碗面条,端到瘦大叔面前,说:“今天太冷了,请您吃碗热面条暖和暖和。”

   ③瘦大叔放下手中的活计,客气地说:“不用不用。”但我哪里容得他拒绝,直接将热面条放在他的三轮车上,边往回走边说:“吃吧,吃完了我再给您盛,家里还有呢!”

   ④我正说着,父亲骑车回来了。我低声对父亲说:“面条煮多了,与其到下午坨得不能吃了,不如送给那修鞋的吃……”父亲听了,忙折回去,请瘦大叔来家里吃,说外面天冷。瘦大叔笑着说:“没事的,我在外面吃饭习惯了。中午来取鞋子的人多,我不能离开鞋摊。”

   ⑤父亲听他这么说,转身回家,让我把小桌子搬到外面,自己也盛了一碗面条,要到外面和瘦大叔一起吃饭。

   ⑥这么冷的天,父亲这是中了哪门子的邪?父亲把酒瓶装进左口袋里,酒盅装进右口袋里,双手端面,出了屋门,我只好搬着小桌子紧随其后。

   ⑦瘦大叔见父亲非要和他喝两盅,也不好再拒绝。父亲倒好酒,瘦大叔喉结动了几下,颤巍巍地端起酒杯一饮而尽。那天,父亲和瘦大叔一边吃面条一边碰杯喝酒,雪花飘落在他俩身上、脸上、饭碗里、酒盅里,二人依然吃得开心,喝得尽兴。酒足饭饱,父亲又陪着瘦大叔聊了一会儿,才返回家中。

   ⑧回到家,父亲打开了话匣子,说起了一段往事——

   ⑨父亲年轻时推着小车去外县买石灰,回来的途中发现随身携带的干粮袋和水壶都忘在了石灰厂。父亲又饿又渴,便敲开了一户人家的门讨水喝。男主人出来,得知原委,忙邀父亲到家吃饭。父亲落座,女主人给父亲盛了一碗野菜面。女主人说,他们这里连续两年遭了水灾,只能请父亲吃这些,很是过意不去。父亲说,那顿饭虽然吃得不丰盛,但受到了客人般的待遇,因为那家人也同样吃的是野菜面。父亲说,若人家只是盛一碗野菜面让他站在外面吃,他会有一种乞讨的感觉。

   ⑩父亲的意思我明白了。我送修鞋的瘦大叔面条,初衷是让他帮忙消灭剩饭,送给人家时却一副大善人的模样。其实瘦大叔肯定带了午饭,也不缺少我这碗面。父亲就不同了,他是把瘦大叔当朋友。瘦大叔说,他来我们这里出摊,是他下岗后的第一份职业,说实话,刚开始干,有点儿磨不开面子,心情也非常低落。但那天,天那么冷,父亲还陪他在外面喝酒、吃饭、受冻,让他非常感动,心情也敞亮起来。

   ⑪事情过去多年了,瘦大叔每次来我家,都会提及那年冬天他和父亲在雪地里喝酒吃面的场景,那碗面让他吃得热气腾腾,寒意全无。

   ⑫父亲说得对,一碗“雪花”面,有了情义便有了温度。

(选自《意林》,有改动)

(1) 第①段中画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2) 结合语境,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我平时不怎么做饭,煮面条时放多了挂面,煮了满满一大锅。

②父亲倒好酒,瘦大叔喉结动了几下,颤巍巍地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3) 第⑥段中写道:“这么冷的天,父亲这是中了哪门子的邪?”你认为父亲是“中邪”了吗?为什么?
(4) 本文以“一碗‘雪花’面”为题有什么妙处?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理解

水银花开的夜晚

迟子建

①有一日傍晚从江畔回来,我咳嗽流涕,身上阵阵发冷,便取了放在玄关托盘上的体温计,想看看自己是否发烧。

②我取体温计的时候,不慎将外壳的护帽朝下,这一竖不要紧,由于对接处咬合不严,护帽叛徒似的落地而逃,将体温计彻底出卖了,它随之坠落,摔成两截。

③它这一跌,我家的黑夜亮了。

④从玻璃管内径流溢而出的水银,魔术般地分裂成大大小小的珍珠状颗粒,像一带雪山巍峨地屹立在我面前。我先是拿来一块抹布擦拭,以为它们会像水滴一样,迅速被吸附,【A】岂料它们欢欣鼓舞地一分二、二分三、三分四地遍洒银珠,泻地水银非但未少,反而如满天繁星,在白桦木地板上,朝我眨眼。它们近在咫尺,却仿佛远在天边,不可征服。

⑤我少时数理化不灵光,对水银的了解,竟来自当时广为流传的一本小人书《一块银元》,这本小人书的主要情节围绕一块银元展开,写了穷人的苦、地主的恶,其中最让人惊悚的情节,是一个地主婆死了,她的儿子竟让一对童男童女为他老娘殉葬。他们给童男童女灌注了水银。故事浓墨重彩的一笔是那个身世凄惨的童女在出殡的行列中端坐在莲花上,手持一盏纱灯,双目圆睁,虽死犹生。她的亲人在路旁声声唤她,可她却无法应答。那个画面给我幼小的心灵带来了浓重的阴影,恨地主,也恨水银。水银是毒蛇,它要了如花似玉的姑娘的命!

⑥小的时候,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水银制品,就是在镇卫生所。我那时感冒了,发烧了,抗拒去卫生所,骨子里是对水银体温计的恐惧。总觉得我的腋窝藏着火苗,会将爆竹似的它引爆。

⑦它灿烂了,我就黑暗了。体温计是恶魔,这在看过《一块银元》小人书的同学心中,根深蒂固。以至于我们憎恨一位班主任老师时,私下议论要是小人书中被灌注了水银的是她,而不是那个女孩,该有多好。好像我们真的掌握了水银,都会沦为施恶的地主婆的儿子。

⑧这位班主任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她中等个,微胖,圆脸上生满雀斑,厚眼皮,眼睛不大,但很犀利。她不是本地人,住在学校的板夹泥宿舍里。因为没有食堂,她得自己弄吃的,所以我常在清晨去生产队的豆腐房买豆腐时遇见她。因为怕她,又因为豆腐房总是蒸汽缭绕,人在其中如在雾里,面目模糊,我假装没看见她,溜之乎也。

⑨我们为什么怕这位老师呢?她严厉起来不可理喻。她有一条长长的教鞭,别的老师的教鞭只在黑板上跳舞,她的教鞭常打在学生手上。期中期末考试总成绩不及格者,是她惯常教训的对象。她会让他们伸出手来,这时她的教鞭就是皮鞭了,抽向落后生。痛和屈辱,让被打的同学哇哇大哭。这种示众的效果,倒是让所有的学生不甘落后,刻苦学习了。但大家心底对她还是恨的。她头发浓密,梳着两条粗短的辫子,我们背地里就说她带着两把锅刷;她脸上的雀斑,被我们说成耗子屎;她擦黑板上红红白白的字时,粉笔擦不慎碰着脸,成了大花脸,我们在底下偷着乐,没一个提醒她的。

⑩她离开我们小镇,似乎没有任何预兆。突然有一天,她要调到黑龙江东部的一个小城去,说是她的恋人在那儿,是去结婚。这时我们才意识到她是一个女人,是个有人惦念的人。

⑪她要离开了,按理说我们是奴隶得解放了,该同声庆祝的,可大家突然都很沮丧,因为她一点狠劲都没了。她带着偿还之意,将自己所用之物,分给常遭她鞭打的人,那多是家庭困难的同学,我听说的就有书本、衣物、脸盆。在她走前,有一天我在小卖店碰见她,她还买了一双雨靴送我。从此以后,碰上她离开那天的风雨时刻,我穿着雨靴走在泥水纵横的小路上时,总会想起她。而她带我们拍的合影,成了同学们最美的珍藏。

⑫四十多年了,我没有她的任何消息,也极少想起她来。但水银泻地的这个夜晚,也过了半百之岁的我,却很热切地思念起她来。

⑬夜一点点地黑起来,我清理完地板上的水银,关了客厅里的灯,打算回卧室休息。借着卧室的微光,我突然发现刚清理过的地板上,仍有水银珠一闪一闪的。我不相信,取了手电筒照向那里。呵呀,这分明是一个微观花园嘛,我发现了无数颗更加细小的水银珠粒,在白桦木地板的表面和缝隙,花儿一样绽放着。

⑭这不死的花朵,实难相送,那就索性不送,我不相信就凭它们,会让我性命堪忧——【B】将其当花来常又如何!权当它们是蜡梅的心,是芍药的眼,是丁香的小袄,是莲花的罗裙!

⑮因为在黑夜面前,所有的花朵都是无辜的。

(有删改)

(1) 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表。

物象

“我”对水银的认知变化

“我”对班主任的情感变化

水银

恐惧水银的毒性

班主任将要离开时,“我”感到沮丧、不舍

欣赏水银的独特之美

(2) 请结合上下文,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处加以赏析。

【A】岂料它们欢欣鼓舞地一分二、二分三、三分四地遍洒银珠,泻地水银非但未少,反而如满天繁星,在白桦木地板上,朝我眨眼。它们近在咫尺,却仿佛远在天边,不可征服。

【B】将其当花来赏又如何!权当它们是蜡梅的心,是芍药的眼,是丁香的小袄,是莲花的罗裙!

(3) 文章结尾写道:“因为在黑夜面前,所有的花朵都是无辜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 有人说迟子建的这篇散文“充满温情而富有诗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

皱纹里绽出的花

宁新路

①在孩子的心中,母亲的脸是最富内涵、最为生动的。那纵横交错的沟壑是岁月的印记,那曲曲折折的皱纹是 爱的线谱,那失去光泽的肌肤是没有养分的土地。我真正认真地看母亲的脸,被母亲的脸触动心灵,源于一次赏花。

②那是多年前一次观赏令箭荷花时带给我的美丽与哀伤。粉红的花朵娇嫩清新,如出水芙蓉般光洁鲜艳,可它 的母体枯瘦苍白,没有“血色 ”,与它绽放的的鲜嫩、水灵、娇艳的花朵形成巨大的反差,让人难以相信它那干瘪 甚至显得有些丑陋的母体,竟能生出这般亮丽的花朵。令箭荷花的母体奋不顾身怒放出了自己的花儿,全不在乎自 己的美丑,好像它为了花儿的美丽而甘愿牺牲自己。哦,这就是母亲的情怀!

③我由此端详起了母亲的脸。A.母亲那时    50    出头岁月的刀痕已刻在脸上最突出的是眼角、嘴部的褶皱 暴晒过的黄土地渠沟交错。尤其是她嘴角那左右三道皱纹,稍远看,就像三根画上去的胡子,有点滑稽。我开玩笑 地对母亲说:“妈很像只长胡子的老猫。”妈非但没有生气,反而笑了,这一笑,皱纹显得更深了。

④其实母亲的脸在年轻时就皱纹纵横了。家里有一张母亲的半身照,那是在她不到 30 岁时照的。母亲不丑, 而且 30 岁是一个女人芳华吐艳的年龄,可作为 6 个孩子的母亲,那时她的脸上已爬满了皱纹。她满脸的皱纹,是随 着乳汁被孩子吸干的,是被岁月的风沙吹打雕刻的。

⑤我们姐弟 6 人都赶上了那个饥荒和贫困的时代。我刚出生时,家里已无粮下肚,只靠白菜根充饥度日。本就  极度瘦弱的母亲,生我后又得不到营养补充,没有奶水喂我,人还浮肿了起来。为了不让我和哥哥姐姐饿死,她拖着  病体从亲戚那儿弄来一点小米,藏在隐秘的地方,B.每餐撒调料似的捏几小撮放在菜根汤里让我们的碗里有了米

⑥尽管米比珍珠还要贵重,但母亲总是单独给我煮一碗粥,以粥代奶。这粥“奶 ”,她舍不得吃一 口。父亲说, 那时候我人小胃口大,能吃,就属我身体好,小猪娃似的胖乎乎、圆润润 ;全家浮肿得最厉害的人就属母亲了。3 年 自然灾害熬过去,母亲老了一大截,身体也更差了。从她生我 3 年后的照片看,母亲比之前衰老了十多岁。

⑦孩子多,累的是父亲,更累的是母亲。父母不认字,但他们深知养孩子的责任,要让孩子们成为有文化的人。 在上世纪 70 年代以前的家乡,这个愿望是非常高大上的。

⑧为实现这个愿望,父母亲拖着病体日夜劳作抚养我们,让我们兄弟姐妹 6 个都上了学。后来,因家里极度贫 穷,除了姐姐主动辍学充当了母亲的帮手外,我们兄妹 5 人都上了学,也读到了大学。村里常有人夸我母亲:“杨菊 英你真行,宁可苦死自己,也要让孩子念书! ”

⑨母亲的皱纹成了我的伤痛,也许是我对母亲的艰辛理解得太深,我总怕端详她的脸,那日渐粗深的皱纹,让 我看一眼就酸楚落泪。偶尔瞅那“沟壑 ”,我都百感交集。

⑩皱纹是生命燃烧后的残留,母亲脸上这越来越深越来越多的“残留 ”,难道在摧灭她的生命之灯?每当这样 想,总让我揪心伤痛。如今,母亲已离我远去,留在我心里的是那张笑起来满是皱纹的脸,那一道道纹路里盛着慈母 的爱和牵挂,让我每忆起来,心中如划开了道道伤口,那伤口处又绽出爱的花朵。

(1)  第②段“我 ”观赏令箭荷花时,令箭荷花带给“我 ”哪些感受?由此“我 ”联想到了什么?请结合文段内容简 要概括。
(2) 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 “母亲那时 50 出头,岁月的刀痕已刻在脸上最突出的是眼角、嘴部的褶皱,像暴晒过的黄地,渠沟交错。” (从 修辞角度赏析画线句子)

② “每餐撒调料似的几小撮放在菜根汤里,让我们的碗里有了米。 ” (赏析画线句子中的加点字)

(3) 分析第⑦段的作用。
(4) 文章以“皱纹里绽出的花 ”为题,有什么含义?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