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共陕西省延安市委大力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持续推进中心城市山体沟道人居环境综合治理,按照“以改为主,拆改治结合”的总要求,因地制宜、一沟一策,重点实施环境整治、交通出行、雨污排水、卫生改厕、燃气入户、安全饮水、畔体治理、点亮绿化八大类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惠及居民14.2万人。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以“强化宗旨意识,厚植为民情怀”为主题撰写一篇短评。要求:①围绕主题,观点明确;②论证充分,逻辑清晰;③思想政治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④150字左右。
(1)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什么?
(2)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工作体现的党的性质、宗旨、执政理念分别是什么?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暴发以后,党带领人民打响了疫情防控保卫战。
2022年5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会召开会议强调,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
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方面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全面动员、全面部署,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分秒必争的行动抓实抓细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继续冲锋在前、顽强拼搏,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相关知识,简要回答: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工作,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执政理念分别是什么?
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84次提到“人民”,赢得现场如潮的掌声,更激起回响、激发共鸣,焕发亿万人民的坚定信心和奋斗激情。
“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政绩的阅卷人;人民是奋斗的出发点;人民是时代的动力之源。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从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层面,深刻揭示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一为民执政的重大理论和现实主题,全面阐释了为什么要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怎样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逻辑。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的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人民情怀。
材料一 人民健康水平是检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尺。党的二十大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蓝图,强调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建立在人的全面发展之上,健康无疑是人的全面发展重要的基础性条件,影响着人们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人民健康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追求,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人民健康状况直接关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效。实现人民健康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1)结合材料,运用“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的相关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为什么关注人民健康。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食品安全、清洁取暖、农村改厕、垃圾分类……一件件民生“小事”,成为改革聚焦的“大计”,只为人民生活的幸福成色更足。有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枝叶关情贯穿于治国理政的实践。亿万人民的小事,就是共产党人的大事,这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大小辩证法。
(2)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知识,以“共产党的人民情怀”为主题撰写一篇短评。要求:①围绕主题,自拟题目;②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④字数250字左右。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新年贺词中指出,辛勤劳作的农民,埋头苦干的工人,敢闯敢拼的创业者,保家卫国的子弟兵,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挥洒汗水,每一个平凡的人都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人民永远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挑战的最大依靠。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孩子的抚养教育,年轻人的就业成才,老年人的就医养老,是家事也是国事,大家要共同努力,把这些事办好。
结合材料,运用中国共产党的知识,以“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为主题撰写一篇短评。
要求:①围绕主题,观点明确;②论证充分,逻辑清晰;③思想政治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④150字左右。
①党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②党将人民利益置于自身特殊利益之上的崇高情怀
③满足群众全部需要是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④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根本立场
由此可知( )
①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性质的试金石
②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共产党员也没有个人利益
③共产党人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④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①担负责任和使命,始终把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②坚持执政为民,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意识
③加强党性修养,永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本色
④坚定理想信念,永葆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破题、解题,一切从人民需要出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数千个改革方案得以实施,“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这一理念贯穿始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材料二 “粮食短缺是长期困扰非洲国家的难题。中国经过几十年艰苦努力,解决了14亿人民的吃饭问题,我们对非洲人民‘零饥饿’的诉求感同身受”。2024年8月20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非合作助力非洲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受到非洲国家和人民真心欢迎。近年来,中非农业合作蓬勃开展,农业专家技术援助和培训、先进农业技术转移、建设农业园和推广菌草、杂交水稻等作物种植项目取得显著成效;中国连续15年保持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同52个非洲国家和非盟委员会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方提出《支持非洲工业化倡议》和《中非人才培养合作计划》,双方合作领域正在向数字、绿色、航空航天、金融等新兴领域延伸。事实证明,中国是非洲可靠的伙伴、真正的朋友。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党在农村中的各项工作任务,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来落实。2024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党委(党组)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一把手”负总责,党委办公厅(室)负责协调推进落实,把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为重要任务,拿出有效管用的整治措施;必须严厉查处隐形变异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纠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减少名目繁多、变形走样的考核评估、督查检查等,让基层干部有更多精力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切实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落实落细,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党的惠农政策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材料一
注:2024年上半年,我国GDP为61683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0%。
材料二 今年以来,湖南省上下共同努力、加压奋进,十大重点民生实事24个项目实现了总体进度和投资任务“双过半”,提高城乡低保标准等3个项目提前完成,省内教育、医疗对口支持帮扶工作进展顺利。同时也要正视实施民生可感行动中存在的问题短板,切实加以改进。要强化群众参与,确保民生可感,充分发挥“一码一平台”作用,强化对民生政策的宣传和解读,努力营造“大家事、大家办”的浓厚社会氛围,持续擦亮湖湘民生的“金字招牌”。
在全党开展集中性学习教育,是我们党推进自我革命的重要途经,也是加强党的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组织开展的五次集中性学习教育
时间
主题
对象
主要内容
2013年6月至2014年9月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全体党员
为民务实清廉
2015年4月至2015年12月
“三严三实”专题教育
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
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2016年1月至2017年4月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
2019年6月至2020年1月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主题教育
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2021年2月至今
党史学习教育
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
结合材料,运用政党知识,说明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组织开展五次集中性学习教育的意义。
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2021 年 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明确提出,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
2021年2月,国家乡村振兴局挂牌。
2021 年 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十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021 年 4 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该法就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护、城乡融合、扶持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范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我国在取得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基础上相继推出上述举措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