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返回首页
1. 以下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及理化性质处于绝对稳定的状态
B.
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C.
目前认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D.
即使外界环境发生剧变,人体也一定能保持稳态的平衡
【考点】
稳态的生理意义; 内环境的组成; 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答案】
您现在
未登录
,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多选题
容易
基础巩固
能力提升
变式训练
拓展培优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机体能够通过调节作用维持内环境稳态。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肝癌患者晚期常会出现腹部积水现象,为利尿排水,临床上静脉输送的主要成分是生理盐水
B.
人体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的含量会升高;血液流经胰岛后,血糖的含量会减少
C.
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D.
尿毒症是由肾脏病变导致代谢废物和毒素不能及时排出而引起的内环境稳态失调
多选题
容易
2. “醉氧”(也称低原反应)是指长期在高海拔地区工作的人,重返平原居住后会再次发生不适应( )
A.
与血红蛋白、血浆蛋白一样,氧气也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B.
“醉氧”是外界环境的变化导致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发生了变化
C.
发生严重腹泻后,应及时饮水以缓解症状
D.
“醉氧”说明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多选题
容易
3. 毛细血管壁仅由一层上皮细胞组成,下图表示毛细血管壁细胞与内环境可能的物质交换途径(图中字母代表不同体液)。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a、b,c依次代表细胞内液、组织液和淋巴
B.
4种体液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b
C.
水分子必须依赖转运蛋白才能由b进入a
D.
内环境稳态是指4种体液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状态
多选题
容易
1. 如图为人体局部组织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a、b代表人体内的物质,①②③代表体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渗透压明显偏低时将导致②的量增多
B.
①中含有激素、氨基酸、尿素、CO
2
等物质
C.
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则会引起③的量减少
D.
蛋白质和无机盐是维持①渗透压的主要成分
多选题
普通
2. 下图为组织液流经组织细胞时CO
2
的运输过程,图中Hb为血红蛋白,①②为细胞外液。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①和②分别表示血浆和组织液
B.
Hb作为血浆中的重要成分参与维持pH的相对稳定
C.
随着CO
2
的进入,红细胞可能会出现轻微吸水现象
D.
红细胞不仅依赖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多选题
普通
3. 脑脊液为无色透明的液体,充满在各脑室、蛛网膜下腔和脊髓中央管内,蛋白质含量较低,不含红细胞,但含有少量淋巴细胞。脑脊液属于细胞外液,正常脑脊液具有一定的压力,对维持颅压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脑脊液中含有的缓冲物质使其pH保持相对稳定
B.
脑脊液可以为脑部细胞提供营养,运输代谢废物
C.
脑脊液产生过多或循环通路受阻会导致颅内压降低
D.
脑脊液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与内环境的稳态无关
多选题
普通
1. “醉氧”(也称低原反应)是指长期在高海拔地区工作的人,重返平原居住后会发生不适应,出现疲倦、无力、嗜睡、胸闷、头昏、腹泻等症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醉氧”时,外界环境的变化导致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含量发生了变化
B.
“醉氧”的发生可能与人体内血红蛋白含量相对较高有关
C.
严重腹泻导致内环境稳态失衡只需适量补充水分进行治疗
D.
“醉氧”症状的出现分析可知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单选题
普通
2. 房水是由睫状体突产生的,充满在眼前、后房内的一种透明清澈液体。房水中蛋白质的含量,仅为血浆中含量的1/200,葡萄糖含量约为血浆中的 80%,主要作用是供应虹膜、角膜和晶状体营养,并把这些组织的代谢产物运走。如果房水过多,就会导致青光眼,青光眼是我国主要致盲原因之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泪液是房水外排形成的一种液体,具有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
B.
若房水中的蛋白质含量增多,有可能导致青光眼
C.
利用药物促进房水排出是治疗青光眼的措施之一
D.
房水中无机盐的含量可能高于血浆,以便维持渗透压的平衡
单选题
普通
3. 下图表示人体某组织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关系,①~⑤代表不同的结构或成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人体的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主要由②③④构成
B.
①属于细胞内液,其中的K
+
浓度高于②,Na
+
浓度则低于②
C.
内环境稳态的实质就是内环境的渗透压、温度、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
D.
构成⑤的细胞生活的环境是②③,①在体液中的占比大于②③④
单选题
容易
1. 下图是某同学绘制的家兔组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a、b、c分别表示不同体液。
(1)
a、b、c的成分和含量相近,但不完全相同,最主要差别在于
。
(2)
如果上图为肺部组织模式图,则Ⅱ端比Ⅰ端血浆中葡萄糖含量
(填“高”或“低”),Ⅱ端比Ⅰ端血浆中O
2
含量
(填“多”或“少”),上述判断的依据是
。
(3)
饱食后,b中胰岛素含量升高的调节机制是
。
(4)
为了研究家兔血浆能否维持pH稳定,有同学将等量血浆分别装到2支编号为甲、乙的洁净试管中,分别测定pH并记录,再向甲试管中滴1滴质量分数为5%的盐酸溶液,乙试管中滴1滴质量分数为1%的氢氧化钠溶液,振荡1min,再分别测定pH并记录。
①试评价并完善此方案:
。
②有同学猜想血浆通过缓冲作用来维持pH的相对稳定,补充完善相应的实验以取得证据,具体是
。
实验探究题
困难
2. 图1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四种体液,ABCD表示相关系统,abcd表示相关物质,图2为肝组织示意图。
(1)
图 1 中①②③化学成分基本相似,但
(填数字标号)中的蛋白质含量比较高;①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
的含量有关;①的pH 维持在
,与它含有最重要的缓冲对是
。
(2)
图 1 中,毛细血管壁上皮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
(填数字标号)。为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除了图 1 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在
调节网络下进行。
综合题
普通
3. 2024年以来,湖北省近40%的国家气象观测站高温日数排到了历史同期第一位。来自中央气象台的监测数据显示,今年三伏,全国平均气温达到23.24℃,成为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史以来最热的三伏。如图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
a表示
系统,b表示
系统,c表示
系统,参与内环境稳态维持的还有图中的
系统。
(2)
CO
2
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的原因是
。
(3)
高温时室内场馆成为人们运动的首选,在运动过程中肌肉细胞产生的乳酸增多,乳酸进入血液后,不会导致机体血浆PH大幅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是乳酸可以与血液中的缓冲物质
(选填“NaHCO
3
”“H
2
CO
3
”)发生反应,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
(4)
在高温条件下,内环境仍能维持稳定状态,除了图示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须在
网络的调节机制下进行。
(5)
若一位同学在体育训练时出现中暑症状后,并未停止运动,最终可能使内环境稳态被打破,甚至出现“热射病”,这说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
。
综合题
容易
1. 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静脉滴注后,药物可经血浆、组织液到达靶细胞
B.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淋巴和血浆
C.
体温的改变与组织细胞内的代谢活动无关
D.
血浆渗透压降低可使红细胞失水皱缩
单选题
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