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决定》。立法法是规范国家立法制度和立法活动、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统一的基本法律。此次修改对于不断健全立法体制机制,规范立法活动,提高立法质效,加快形成科学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具有重大意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据此,有人认为,只要形成科学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就能实现法治国家的目标。
结合材料,运用“法治国家”的知识,评析这一观点。
法治国家是德语中最先使用的一个概念,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国家,其基本含义是国家权力、特别是行政权力必须依照法律行使,所以,法治国家有时又称法治政府。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心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加快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什么是法治国家?你认为法治国家应该具备哪些特征?
法律援助是一项扶助贫弱、保障社会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社会公益事业。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法》正式实施。
与之前的法律援助条例相比,《法律援助法》拓宽了提供法律援助的渠道,将符合条件的个人纳入法律援助志愿者的范畴;扩大了法律援助范围,如在民事、行政法律援助范围方面,新增“确认劳动关系”等事项,将更多困难群众纳入法律援助范围。同时,法律援助法简化了获得法律援助的途径,降低了获得法律援助的难度,强化了对服务质量的监督,保障贫弱群众更便利地获得法律援助,只要有需求,就应援尽援、应援优援。
有人认为,随着相关法律的健全,将实现对贫弱群众应援尽援、应援优援。请结合材料,运用建设法治国家的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评析。
①法律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
②法律体现全社会成员的共同意志
③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调整社会关系
④法律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
①坚持宪法法律至上,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举措
②有利于在全市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
③建设服务性政府,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④做到了尊重和保障公民的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等合法权利
①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②目的是保证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③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④有利于监督宪法实施,维护宪法权威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新时代,我国积极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涉及改革有关法律的立改废释工作,通过“打包”修改、作出授权决定和改革决定等方式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修改刑事诉讼法,完善监察与刑事诉讼衔接机制;修订国务院组织法,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精神和成果通过法律规定予以体现;修订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确认和巩固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成果……2023年,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党和国家重要改革举措涉及的立法、修法项目列入立法规划重点推进,制定法律6件,修改法律8件,决定提请大会审议法律案1件,通过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11件,正在审议中的法律案18件,及时为推进相关改革提供法律依据,保障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重大改革措施顺利实施。
要求:语言表达清晰,学科术语使用规范,总字数不超过150个。
2023年,我国法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23年,我国共审议法律案34件,通过其中21件(包括制定法律6件、修改法律8件、作出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7件)。全国司法行政机关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58.5万件。全国人民调解组织调解矛盾纠纷1720万件。全国法院诉前调解纠纷1747.1万件,调解成功1203.5万件。同时,司法部加大了对行政法规中有违公平条款的清理力度,完成了604部行政法规的集中清理。最高人民法院实事求是、依法再审纠正涉产权刑事冤错案件42件(涉及86人),坚决纠正把经济纠纷当犯罪处理,一、二审对16家企业、34名企业主和管理人员依法宣告无罪……
材料一:2019年11月6日,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在昆明开展《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促进条例(草案)》立法调研,召开五级人大代表座谈会,听取在昆明全国、省、市、区、镇人大代表对《条例(草案)》的意见建议,力争再出台一部管用、实用、可操作的良法,促进云南高质量发展。
材料二:法制是法律和制度的总称。统治阶级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方式管理国家事务,并且严格依法办事,也是统治阶级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国家权力建立的用以维护本阶级专政的法律和制度。任何国家都有法,但并非有法制。根据法学法律界的建议和依法治国的实践逻辑,十五大报告把此前的提法修改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用“法治国家”代替“法制国家”,这不仅仅是提法上的变化,而且是一次新的思想解放,标志着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认识上的飞跃。现行宪法第五次修改将原序言中的“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修改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群众对立法的期盼,已经不是有没有,而是好不好、管用不管用、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坚持立法为民理念,更加注重立法质量,一大批反映人民呼声、体现人民利益的法律相继出台。
国家安全法、网络安全法的制定,食品安全法的修订等,坚决维护国家、人民的安全和利益;民法典全方位保障人民群众各项民事权利,守护人民福祉;高空抛物坠物、冒名顶替上大学等入刑,有力地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订,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出台等,助力打赢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2021年立法项目更多于往年,教育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正在进行修订,法律援助法、社会救助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等也在制定之中。
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永远在路上。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我国新时代立法是如何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的。
①表明行政机关不再有权制定行政法规 ②强调公共权力必须在法定范围内行使
③能够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及其职能配置 ④有利于厘清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