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印度独立后追求民族自主性,成为一个市场封闭的国家,片面强调重工业的战略引发粮食危机、财政赤字居高不下以及经济结构失衡等问题。他们认为,其经济困难和危机的症结就在于国家干预过多,国有成分太高。因此,1980年以后逐渐实行经济自由化,对原有的混合经济体制进行大幅度改革,具体包括:扩充私营企业的经营领域,放松对垄断财团的控制;改善国营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行部分国营企业的私有化;减少财政开支,精简政府机构,改革税收体制,降低财政赤字;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吸引外资;降低关税税率,对出口加工区和出口企业给予特殊优惠等。这些改革推动了印度经济发展,但印度缺乏有力、稳定的中央政府,政治领袖们一直没能克服党派利益的局限性,政治的不稳定影响了经济改革进程。
——摘编自孙培钧、华碧云《印度的经济改革:成就、问题与展望》
材料二:下表1是1980—1999年中国与印度GDP年均增长率比较
中国 | 印度 | |
1980—1990 | 10.1 | 5.8 |
1990—1999 | 10.7 | 6.1 |
下表2是1999年中国与印度主要经济指标对比
中国 | 印度 | |
人口(百万) | 1258 | 998 |
人均GNP(美元) | 780 | 450 |
国内总投资/GDP(%) | 37.3 | 23.3 |
1997年人均电力消费量(kWh) | 714 | 363 |
1998年人均寿命 | 男子68岁,女子72岁 | 男子62岁,女子64岁 |
1998年识字率(15岁以上、%) | 男子:91;女子:75 | 男子:67;女子:43 |
出口额(百万美元) | 194300 | 38285 |
出口/GDP(%) | 19.7 | 8.5 |
直接投资额(百万美元) | 40319 | 2155 |
——摘编自小岛真《印度经济改革的成果与课题——与中国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