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的统治,揭开了民主共和的新一页。从此,中国不再被称为“帝国”,而被称为“民国”。由“帝”到“民”,标示着国家性质以及人们地位的变化。从此,闸门打开,中国汇入世界正在奔腾发展的民主主义大潮,汹涌澎湃而不可阻遏。
——摘编自杨天石《帝制的终结》
材料二 亚东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国歌》
材料一 辛亥革命真正交战的地区有限,主要是武汉地区和南京地区,其他都是很小规模的斗争;同时时间跨度前后125天,其中武汉之战49天,南京之战26天;伤亡不算大,以最惨烈的武汉之战为例,据统计武汉之战49天中,起义军战死4300人,受伤4100人,加起来伤亡不到8500人。
——张难先《湖北革命知之录》
材料二 辛亥革命胜利了,它终结了千年不变的王朝轮回。埋葬了腐朽没落的专制皇权,建立了模式一新的中华民国,开创了顺应潮流的共和时代,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领域谱写了辉煌业绩,从思想意识、制度模式、经济发展和国家走向等诸多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上)
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华民国建立后,颁布的文献名称及其性质。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一场“低烈度”(指有限的军事冲突)的革命,但是同时也是一场“高烈度”(指制度、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变革。联系上述材料,并结合相关史实,论证这一观点的正确性。(要求:史论结合,论证严密)。
材料一 1906年12月,萍浏醴起义爆发,起义坚持了一个多月,最终在大批清军的镇压下失败。1907年5月—1908年4月,同盟会在华南沿海和沿边地区领导了6次武装起义,与此同时,光复会在皖浙发动了两次起义,即1907年7月徐锡麟领导的安庆起义、1908年11月熊成基领导的安庆新军马炮营起义,均遭失败。各地起义的失败使孙中山等人改变对革命依靠力量的看法。1910年2月,倪映典领导了广州新军起义,结果也失败了。
——摘编自《中国近现代史简明读本》
材料二 1911年9月14日,文学社和共进会正式联合,建立了统一的指挥机构。9月24日,文学社和共进会举行会议,决定10月6日(中秋节)发动起义。10月10日晚7时,第八镇工程营首先发难,迅速攻占楚望台军械所;各处革命党人纷纷响应,向总督署发起进攻,湖广总督瑞澂逃走。10月11日黎明,革命党人攻下总督署。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20世纪初,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出现了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等著作,各种革命团体如光复会、华兴会等纷纷成立,孙中山又组建了中国同盟会,提出了“三民主义”。1906—1910年,先后爆发了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和黄花岗起义等。——摘编自统编教材《中国历史》
⑴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人民对革命党人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