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砥砺前行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陈独秀认为进步的城市力量应充当运动先锋……农民难以参加革命运动。李大钊则认为:“在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国,农民占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当我们估计革命力量时,我们必须强调农民是重要一部分。”李大钊的观点深刻影响了年轻助手毛泽东的思维。李大钊牺牲后,毛泽东将其导师的理念付诸实践。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毛泽东说“过去我们由先生把着手学写字,从1921年党成立到1934年,我们就是吃了先生的亏……特别是1934年,使我们遭到了很大的损失。从那之后,我们就懂得要自己想问题。”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一个新阶段的开始。中国共产党在越过不断变化的“急流险滩”时,“惊涛骇浪”也一波接着一波,一个获得独立解放的新生政权,如何应对困难和挑战,恢复国民经济并走上工业化的道路,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需要,这对当时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是一个重大实践难题。

——摘编自赵明豪《从小红船到巍巍巨轮: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时代历程》

材料四   以邓小平南方谈话为先导,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了中国制度变迁的目标,这堪称中国新时期的第二次思想解放。随着邓小平南方谈话,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逐步向内地推进,在地理区域上进一步开放。到2001年12月,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摘编自萧国亮、隋福民《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 材料一中陈独秀和李大钊在革命力量的判断上有何分歧?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为“将其导师的理念付诸实践”作出的努力。
(2)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1934年“使我们遭到了很大的损失”指什么?“自己想问题”开始于哪一事件?
(3)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为破解材料三所描述的“重大实践难题”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及其成效。
(4)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中“中国制度变迁的目标”是什么?并指出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事件是什么?
【考点】
土地改革;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遵义会议; 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综合题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