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家蚕养殖起源于我国,距今已经有五千年历史,蚕由桑树害虫被驯化成经济动物。如今家蚕又成了遗传实验中的模式动物,为遗传学研究作出贡献。请回答有关问题。
(1) 家蚕的正常头部对红棕色头部为显性,体色正常对透明为显性,这两对性状分别由A/a、B/b两对基因控制,研究人员利用头部和体色均正常的纯合雌蚕与红棕色头部透明体色的雄蚕杂交,F1中雌蚕全部为红棕色头部透明体色,雄蚕的头部和体色均正常,这种性状遗传为,家蚕的性别决定方式为型,判断的依据是。将F1雌雄家蚕随机交配,F2出现少量表型为头部正常透明体色和红棕色头部正常体色的个体,导致这些个体出现的原因是
(2) 雄蚕与雌蚕相比具有食桑少、出丝率高和丝质优等特点。俄罗斯科学院经数十年的努力,创建了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系,w和p是性染色体上两个隐性致死基因,均为纯合致死,该系统的雄蚕同时携带w和p,据此推断w和p是(填“等位基因”或“非等位基因”),利用该系统的雄蚕与常规品种的雌蚕杂交,F1雌性个体全部在胚胎期死亡,只有雄蚕才能正常孵化,可以达到专养雄蚕的目的。在下图中标出两个亲本中相关基因在性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野生型基因用“+”表示)。

   

(3) 现代家蚕是由中国野桑蚕人工驯化而来,中国野桑蚕幼虫具有浓密的褐色花纹,而现代家蚕幼虫刚孵化出来时为黑色,随着进食桑叶迅速成长,体色逐渐转成青白色。野桑蚕幼虫生活在树干上,褐色花纹是它对环境的,试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野桑蚕幼虫到现代家蚕体色上的变化:
【考点】
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伴性遗传; 自然选择与适应; 基因在染色体上位置的判定方法;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综合题 困难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生物学家里德·罗伯茨发现一种非洲慈鲷科鱼同时拥有XY和ZW两套性染色体。在研究等位基因A/a、B/b、D/d、E/e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关系时,以某雄性鱼的所有精子为材料,发现其12种精子的相关基因组成如下表所示,各占1/12。这四对基因不考虑致死和突变,其中有一对基因位于XY这套性染色体上,各种配子活力相同。

精子编号

基因组成

aBd

aBde

aBd

aBde

aBD

aBDe

精子编号

基因组成

Abd

Abde

AbD

AbDe

AbD

AbDe

(1) 表中等位基因A、a和B、b的遗传(填“遵循”或“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结合表格信息,你的依据和结论分别是
(2) 据表分析,(填“能”或“不能”)排除等位基因A、a位于XY这套性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
(3) 此种鱼常见皮肤病受等位基因B、b和D、d控制,且只要有1个显性基因就不患该病。该雄性鱼与某雌性鱼杂交,子代不患病的概率为35/36,据此推测该雌性鱼存在连锁下的交叉互换,其中B基因与基因连锁;出现交叉互换现象的卵原细胞占所有卵原细胞的(比例)。
(4) XY型与ZW型的性染色体系统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Y染色体从父亲传给儿子,并使后代成为雄性;W染色体从母亲传给女儿,决定了雌性。对于该种非洲慈鲷科鱼来说,性别决定是这样的:如果没有W染色体,那么就由XY染色体来决定后代的性别;如果后代继承了W染色体,无论是否存在Y染色体,它们都将发育为雌性。

①该种非洲慈鲷科鱼的雄性性染色体组成是

②经研究发现该种非洲慈鲷科鱼的雌性性染色体只存在三种组成:ZZXX、ZWXY、ZWXX,据此推测可能存在(某种染色体组成)致死现象。各种雌性数量相当的该种非洲慈鲷科鱼种群,杂交一代后子代的性别比例为雌:雄=

综合题 普通
3. 果蝇体细胞的X染色体上有一区段编号为16A(其上有多个基因),Y染色体没有该区段。野生型果蝇成虫体细胞的X染色体都只有1个16A区段,表现为圆眼。有些果蝇体细胞中1条X染色体上有2个16A区段,这些果蝇眼睛窄小,表现为棒眼。此外有些果蝇体细胞中1条X染色体上有3个16A区段,眼睛非常窄小,表现为超棒眼。
(1) 研究人员培育出一种棒眼雌蝇,其X染色体上的刚毛、翅脉两对基因及16A区段如图1所示。此种棒眼雌蝇与叉毛合脉棒眼雄蝇杂交后产生大量子代,结果见下表。

   

子代性状

棒眼

圆眼

超棒眼

野生、野生

叉毛、合脉

野生、野生

叉毛、合脉

叉毛、野生

野生、合脉

叉毛、野生

数量

5413

3749

5218

4160

1

2

1

据杂交实验结果分析,子代中出现圆眼和超棒眼雄蝇的原因是,导致产生异常配子。参考图1,将这些圆眼和超棒眼子代的X染色体图画在方框中

   

(2) 大量观察发现,超棒眼雌蝇中不存在纯合子和含有2个16A区段的杂合子,推测可能的原因是这两种类型的果蝇不能成活。研究人员设计如下杂交实验进行验证。选取多只超棒眼雌蝇与棒眼雄蝇杂交。若各组杂交后代性状及比例为,则推测正确。
(3) 果蝇为变态发育,幼虫与成虫各部分的形态结构存在极大差异。为研究16A区段中的BarH 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在果蝇成虫眼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研究人员首先需要从野生型果蝇发育的不同阶段提取RNA,用“P标记的片段做探针进行检测,结果如图2。再通过制备的特异性,检测野生型和突变体果蝇期细胞的 BarH蛋白质的有无,然后进行下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综合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