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工业化主张,探索建立国营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1933年改组归并成立中央印刷厂和中央兵工厂,工人增至上千人;成立中华钨矿公司。1934年筹建中华织布厂,有布机30余台,产品主要供根据地民用;国民经济部投资20万元建立中华纸业公司,又兴办樟脑厂。钨砂、樟脑和纸张主要用于出口,尤其钨砂成为中央根据地的重要出口品,换回了大批根据地缺乏的物资。此外,还创办造船、通讯、卫生、交通材料等厂。到1934年中央根据地共有国营工厂32家,工人2000多人。

——摘编自刘克祥、吴太昌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927——1937)》

材料二   中共中央到达陕北后,鼓励发展工业。1935——1937年,中央先后通过免税、赋予选举权等措施,鼓励私人到根据地创办工业,但民营工业依然发展缓慢。1935年10月,陕北仅有一个修械所,工人40多名;至1937年,加上被服厂、印刷厂等,职工不过270多名。从1938年起,中国共产党开始注意在陕甘宁边区建设国营工业。当时延安只有一个兵工厂,厂里仅有几台机器,几十名工人。同年筹建机器厂,制造机器、工具;先后建立纺织厂、造纸厂、被服厂和制药厂等。1939——1945年,各抗日根据地工业进一步发展。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实现了工业品的部分自给,打破了日本帝国主义对根据地的经济封锁。

——摘编自刘克祥、吴太昌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937——1949)》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发展工业的举措。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发展工业的历史作用。
【考点】
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困难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井冈山斗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极度重视党的组织建设,主要从军队和地方两方面大力开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使得我们党保持了强大的组织力和生命力。一是坚决落实“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加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积极开展地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党的组织基础,提升党组织的组织能力。首先,恢复和发展地方党的基层组织。由于大革命失败,井冈山地区原有的党组织遭到完全破坏。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一踏上井冈山,就高度重视并抓紧建立和恢复地方党组织。其次,整顿地方党的基层组织。面对机会主义、土客籍矛盾、投机分子反水等问题,通过党员重新登记,不合格的除名,对党员的成分加以限制等方法,整顿和纯洁了地方基层党组织。再次,加强党员思想教育。为实现“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通过举办党团训练班、上党课、组织讨论、印发学习材料等形式,在党员中普遍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无产阶级思想教育、党员知识教育和革命理想信念教育。如此,极大地增强了党员的思想理论素养和革命自觉性,使得党的基层组织组织力、战斗力大大增强,为革命斗争取得胜利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摘编自邱春林《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的百年变迁与现实启示》

(1) 根据材料,概括井冈山斗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党组织建设的特点。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井冈山斗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党组织建设。
材料分析题 困难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1933年革命根据地“八一”纪念活动中,许多红军战士响应号召积极参加了节省助战运动,主动退还公债、停发公谷费,如通讯学校与通讯材料处的红军战士380多人提出“我们要纪念红军的成立……除继续参加经济战线外,愿把中央政府尚未发给的二百元公谷费,请求赦免”。这些生动、鲜活的事例不仅使苏区民众初步了解了红军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与性质,而且增强了他们参军支前,保卫苏维埃的责任感。1933年的“八一”节纪念,是中共中央、苏维埃政府和中国工农红军共同倡导下的全党、全苏区范围内的一次纪念活动,其规格之高、规模之大、方式之多样,远超以往的纪念活动,它克服了此前纪念活动偏重于国际共运节日(如俄国十月革命、马克思诞生和逝世日、“三八”国际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偏颇,且大大拓展了革命事件的纪念范围,更使纪念规模、纪念方式与纪念程序上的基本模式初步形成。从这个意义上说,1933年的“八一”纪念活动是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史上的一大转折点和新的起点,也为以后各种纪念活动的举办提供了经验借鉴。

——摘编自魏建克《1933年苏区“八一”纪念活动的历史考察》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33年的“八一”纪念活动是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史上的“新的起点”的含义。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33年“八一”纪念活动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普通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一度爆发了严重的粮食危机。由于边区人民多数生活贫困,边区政府提出增加农贷的主张,并于1939年3月,公布了《农业互助社暂行组织规程》,号召各党委暨县政府立即动员群众大量开荒,加大农业技术改良。随着战争逐步迫近边区,政府颁布了《征收救国公粮条例》,同时鼓励节约粮食,开展粮食节约运动,裁撤不需要的机构,充实基层组织,合理安置劳动力充沛地区的人民向待开发区有序迁移。陕甘宁边区政府通过多种举措顺利度过这一时期的粮食危机。

——摘编自王可研《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粮食危机探究》

材料二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实施逐渐发生了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支持城市建设和工业化发展,国家实施了粮食的统购统销政策。1993年以来,中国粮食市场开始探索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市场运行机制,从此结束了长达40年的统购统销制度。在粮食供求关系方面1950-1960年的净出口阶段,国内市场肩负着实现粮食自给和支持工业化发展的重任。1961-2002年净出口和净进口交叉互现阶段,被动式参与国际市场增加粮食供给。2003年至今的净进口阶段,在“以我为主”的前提下,主动利用国际市场保障粮食安全。

——摘编自王钢《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粮食安全战略》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陕甘宁边区政府为解决粮食危机所采取的措施的特点。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粮食安全战略实施方面发生的变化,并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粮食安全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