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二战结束后,苏联一直为自己的住房匮乏而犯愁,无房户数量惊人,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1953年苏联著名政论家费奥多尔·布尔拉茨基认为,放在赫鲁晓夫面前的、斯大林所留下的苏联是“实际上半崩溃的农村、技术上落后的工业、最尖锐的住房短缺、居民生活的低水平,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有新的政策”。

在赫鲁晓夫的竭力倡导下,全国各地建造了一大批高度低、成本省的“赫鲁晓夫楼”。这种楼广泛采用组合式钢筋混凝土部件与结构,预制件都是在工厂里流水线生产的标准件,然后采取统一的工业化建造,装配式房屋建造速度极快。“赫鲁晓夫楼”后来之所以成为低端、简陋的代名词,原因之一是其将极简主义发挥到极致。1958年,首个实验住宅区在莫斯科南郊的切廖姆什基村开工,厨房、厕所、过道的面积都被压缩得小得不能再小,稍微胖一点的人进去就会很困难。赫鲁晓夫下台时,近1/4(约5400万)的苏联人住进了新居。1961年苏联的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达到1.27亿。

如今,赫鲁晓夫楼已经成了贫民区的代称,变成俄罗斯各城市市政规划的一大沉重负担。不过在建造当初,虽然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它毕竟圆了很多人的住房梦。

——摘编自黄金生《让苏联人情感复杂的“赫鲁晓夫楼”》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赫鲁晓夫楼”建设的背景及特点。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赫鲁晓夫楼”的影响。
【考点】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7年苏联出现粮食收购危机,苏联领导人认为:一是当时苏联落后分散的小农经济束缚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农业提供的商品粮供给不断下降;二是农村资本主义分子在新经济政策的条件下,对苏维埃政权发动进攻……其出路是:把分散、技术落后的小农业变成采用集体、先进技术的大农业;加强国家对粮食收购和改善国家对粮食市场的管理,对农村实行预约收购粮食,对城市实行粮食定量供应制。

——摘编自段西宁《苏联粮食收购危机与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

材料二 苏德战争不仅导致苏联粮食产量减少,还对农业生产基础造成了长期损害。同时,苏联频遭干旱袭击,对粮食生产造成不利影响。1946-1953年间,政府投入到农业领域的资金额仅占总投资额的14%~15%。无论是实行粮食配给制还是自由购销制,农民从集体劳动中获得的收益都微乎其微。与此同时,高度依赖外国尤其是美国粮食供应的苏联终止了粮食进口,并在国内自给困难的情况下继续出口粮食以获取外汇购置国外的工业机械和设备或作为政治和外交筹码。这种严重的贸易逆差,加剧了国内粮食危机,1946年,全苏粮食缺口高达580万吨,上百万人因饥饿及其引发的疾病疾等而丧生。直到1953年,民众的粮食消费水平仍低于1940年。

——摘编自高笑《战后初期苏联粮食危机原因探析(1945-1953)》

(1) 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20年代苏联经济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并分析原因。
(2) 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苏联粮食危机发生的原因。
(3)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苏联粮食危机频发给我们的启示。
材料分析题 普通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9年9月,赫鲁晓夫访美后,在苏联推动玉米的扩种工作。1960年,苏联玉米播种面积达到2800公顷,1962年又扩大到3700公顷,在日光不足的高纬度地区,农民也被迫种植玉米。1959—1962年,农产品的年均增长率仅为1.7%;1963年,则为负增长,按价值计算的总产量低于1958年的水平,国内的面包供应出现了严重困难。严重缺粮和缺饲料,导致苏联农场大量屠宰牲畜,结果使得肉、油、蛋及其他产品严重缺乏。到1964年,肉类产品在各地几乎普遍出现长时间脱销。

——摘编自陆南泉《苏俄经济改革二十讲》

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在改革农业管理体制和发展农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于1969年制定了新的《集体农庄示范章程》。从1965年起,国家实行“固定收购,超售奖励”的办法。同时,大范围地提高收购价格。对庄员实行有保障的劳动报酬制度,对个体农牧副业发放银行贷款,减少税收,放宽私有牲畜头数,扩大拥有宅旁园地的居民范围,放松农庄市场价格。大量增加农业投资,用以解决农业机械化、化学化、电气化、水利化和土壤改良等。同时,注意建设农产品商品基地,加强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1966—1970年,苏联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达4.2%,较1961—1965年提高1.9%。1981年,苏联的小麦、甜菜、土豆、牛奶等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棉花、肉、蛋的产量居第二位,谷物产量居第三位。但是,苏联农业落后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国家统得仍然过多,“吃大锅饭”问题仍然存在。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下卷》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60年代初苏联出现物资供应困难局面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勃列日涅夫农业改革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简要评价。
材料分析题 普通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为了扭转苏联农业长期的落后状况,赫鲁晓夫制定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来刺激农业的发展。1953年、1954年和1955年的农业投资在国家整个投资中所占比重分别为15.5%、19.6%和23.5%,1959年与1952年相比,农产品平均价格提高了两倍。为了扩大谷物生产,赫鲁晓夫提出开垦荒地的办法。1954~1956年,苏联开垦了近3600万公顷生荒地和熟荒地,1956年垦区收获了6300万吨粮食,占当年国家粮食产量的一半以上。60年代初,由于垦殖方法不当,垦荒区风沙侵蚀日益严重,几十万公顷新开垦的土地被破坏。1962年,苏联自留地虽仅占全部耕地的3%,却生产了肉类产品的44%,牛奶的45%,蛋类的76%,蔬菜的42%。1958年2月,苏联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发展集体农庄制度和改组机器拖拉机站的决议》,决定将拖拉机等农业机器卖给集体农庄,并将机器拖拉机站改组为机器修配站。该项措施受到了农民们的广泛欢迎,但是匆忙的做法,使得改革产生许多不良后果:大笔资金支出打乱了农庄的正常发展进程;由于缺乏经过正规训练的技术员,大批机器被闲置了。

——摘编自高成兴《战后苏联经济》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主要措施。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