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姥姥的蚊帐

叶倾城

1962年,我妈第一次走出小乡村,背着被褥卷,搭汽车、转火车,从河南出发去武汉上大学。半个月之后,她写信给我姥姥:“同学们都有蚊帐,我没有。”姥姥回信:“蚊帐是什么?”

我妈详详细细写给姥姥:“蚊帐是一种很稀很稀的棉布,和床一样长一样宽,高度比两张床之间的距离多一些。”

“没画图吗?蚊帐有一面是要开门的,不画图怎么说得清?”已经荣升为姥姥的我妈,戴着老花镜在飞针走线改造购物袋,口气里有小小的得意:“当然说得清。姥姥可不是你,比你明白多了。”

就这样,那年新棉花下季的时候,姥姥纺线,织“很稀很稀的棉布”,裁剪、缝纫。暑假结束,我妈再上学的时候,行李里有她小小的自矜:她,也有蚊帐了。我和姥姥的蚊帐扯上关系,是30年后的事。那几年,我家三姐妹相继考上大学,三度治装,是笔很不小的开销,到了我,一切因陋就简。搪瓷脸盆是掉漆的,枕巾其实就是毛巾,还有这一床蚊帐,我妈给我的时候千叮万嘱:“这是我上大学时姥姥给我做的,你爱惜着点儿。”

我接受它,像五四“文青”娶指腹为婚的童养媳,打心眼儿里就不想要。它小,和单人铁架床严丝合缝着,本来就狭小的床铺,给这么密不透风地一笼,我恰如被抢亲的祥林嫂,五花大绑在花轿里,轿门一开,人就倒出来;____。它在我头顶上,穹庐似天,阴阴欲雨。全寝室女生的蚊帐都洁白如雪,只有我的毫不客气地给大家抹黑。

有一次,一个外班女生来寝室逛,我听见她向人打探:“那是谁的床?看着好脏。”

“脏?”我很愤怒,却没法向人解释:它不是脏,只是积了太多水洗不净的历史尘埃,是故纸堆、旧窖藏、米烂陈仓的色调。

它很快就裂了大口子,大概是被我一屁股坐上去了,布质已朽,经不住我的体重。我带回家给我妈过了目:确实不堪用了。于是,弃之。

直到现在,我才意识到,我抛掉了这世上最后一件沾有姥姥手泽的事物。

上大学是不是非得有一床蚊帐?我妈当年的行为,算不算虚荣心作祟?我猜姥姥没想那些,她的想法很简单:我们没有,这不丢人,人家有,我妮(女儿)也可以有。

输人不能输阵,在她能掌控的世界里,姥姥尽其所能,竭尽所有。她的爱与尊严,全在这一针一线里。

我妈,从学生到人妇人母,从武汉到东北再到武汉,走过多少城市又换过多少住所,八千里路,云来月往,她一直带着这土布蚊帐,到最后给了我,是希望它发挥最后一次余热吧。它果然做到了,物若有灵,也算死得其所。

而我,长到很大,才知道我家其实一直很穷:两边老人,三个孩子,无数沾亲带故的农村亲戚。但我从不曾感受过穷。该有的电器家具我家全有,是我爸做的。我长期穿姐姐们穿剩的衣服,我妈硬有本事把它们处理成华美的绲边。我的大学同学记得我背过的牛仔书包,时髦得紧,也是我妈的手工。她为我们打理一切,正如她的母亲为她。我在物质上明明是贫瘠的,我却从来不曾感觉到寒酸卑微。贫穷不是耻辱,但活得不体面才是。展示匮乏如同展示结痂的创口,非我家风。

现在我也做了母亲,不会任何针线活,我妈安慰我:“你会写文章。”我唯一的骄傲是:我与我的母亲、我的姥姥一样,都是非常勤勉的女子,愿意勤扒苦做,只为了让人生更丰盛富饶。

是的,姥姥的蚊帐,我的文章,都是我们能给子孙的,含笑而略带酸楚的爱。

(1) 作者围绕“姥姥的蚊帐”使用情况,写出了拥有蚊帐的人当时的心理活动。阅读文章,填写下列表格。

姥姥的蚊帐

心理活动

我妈大学时拥有了姥姥做的蚊帐

我丢弃了已经破旧的姥姥的蚊帐

(2) 下面句子放回到原文横线处正确的顺序是( )

①充满了“只防大蚊不防细虻”的君子作风;

②最重要的是,它太旧了,

③它孔眼大,疏疏落落像蒸馒头用的笼屉布,

④土布已经灰得发黑。

A. ③①②④ B. ③②①④ C. ③①④② D. ③②④①
(3) 理解画线语句“贫穷不是耻辱,但活得不体面才是”在文中的含义。
(4) 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解说通过蚊帐传给子孙的爱为什么是“含笑而略带酸楚”的,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考点】
句子排序; 记叙性散文;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困难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途中

①老余炖的汤瓶鸡,一绝。

②我千里迢迢从北京过来,一定要赶到小饭店去吃个汤瓶鸡。老余的小饭店在大山深处,国道边上,一路七弯八绕,才能在小饭店里吃上一顿。

③放下筷子,却是深深的满足:“道道菜都好吃!”

④小饭店开了三十年,如今已成风景。饭店老板兼首席大厨老余,是风景中的风景。老余技艺满身,会做菜还能聊天。会做菜不稀奇,一介大厨,没有几手绝活,怎么行?没有推陈出新的功夫,怎么在饮食丛林里屹立不倒?所以作为大厨,手中一柄铁勺,那是安身立命的武器,舞得天花乱坠,舞出一朵花来,也不是什么过分的事,吃饭工具而已。但能聊天,就不一样了。

⑤老余聊天,并非瞎扯。老余聊天,是海聊,神聊,就如说书一般,娓娓道来,使人如沐春风,如浴温泉,一席终了,宾主尽欢,来者神清气爽,依依拱手作别。老余有如此功力,那是因为:一,老余有聊天的天赋;二,老余肚里有故事。有时候,你真说不好那些食客来到这里,到底是为了吃老余做的汤瓶鸡呢,还是为了听老余讲故事。

⑥但老余最好的本事,乃在书法。四十年前,老余还是小余,小余还是村庄里小学校的代课老师,小余老师在教孩子们识字的时候,认识到把字写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于是他开始学写字。后来,他出了门,打工谋生,不得不把手中的毛笔也放下了。

⑦一人一瓶啤酒,我和当年的小余、现在的老余,面对面坐着聊天。老余说,他这家小饭店,其实不只是家小饭店。我的理解是,这既是老余自我修行、观照内心的地方,也是老余结交众生、看见世界的地方。

怎么说呢,老余1985年从外地回到老家,跟妻子一道,在镇上开了一家饭店,名曰“春燕”——春天的燕子飞回来了。就此,老余开启了他作为一名厨师的生涯。从此以后,锅碗瓢盆,油盐酱醋,老余的日子充满了人间的烟火,充满了扎实的幸福。

⑧几年之后,小饭店挪了地方,转移到百步远的一幢小木屋。老余又把饭店的名字改为“途中”,一直用到现在。

⑨我问老余,“途中”何谓?

⑩老余答曰,活着活着,越来越明白,人生永远是在半道上。比方说吧,我老余菜烧得好,方圆百里,大家都知道我老余厨艺不错,这就到顶了吗?不可能。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开饭店挣了钱,日子过得舒坦起来,我就可以跷跷二郎腿了吗?远着呢。人活着,哪里是为了挣钱?一天不干活,我一天就不痛快。这是为了过得充实——那我老余,为什么还要写字呢?写字,那是我的爱好,是心里真正欢喜的事。后来我把这个爱好又捡起来了。我一拿起笔,笔墨一动,宣纸上划拉出笔画线条来,嘿!我的精神就愉快了……你说,我是不是,每件事,都是在途中?

⑪老余见我点头,又说,你再看看这个“途”字。余,在走路。说明我老余,一直是在路上的。这是一种快乐。一路上看看风景,不是很好吗?

⑫现在老余一有空,就钻进二楼的书房,在那里练字。他一钻进书房,身上的烟火气就消失了,就有了书卷气,有了沉静气。他习的是王羲之的帖。我问老余,写字跟做菜,有相通么?老余说,异曲同工。做菜要掌握火候,知道什么时候加料,写字要懂得运笔,熟悉笔墨的性情。

⑬这么一想,老余说得真对。做菜,写字,道理是相通的。说白了,是一种悟性,是你对工具的熟悉。当你对笔墨与纸的关系,或者对菜肴与水火的关系,了解透彻,运用娴熟之时,这些东西就会成为表达内心的一种工具。工具不再重要,内心才变得最重要。

⑭对老余来说,做菜的时候,锅铲就是他的毛笔;写字的时候,毛笔就是他的锅铲。做什么不重要,用什么心思去做,才是最重要的。

⑮比方说吧,有一回,有熟客要接待朋友,让老余煨好二十个汤瓶鸡,第二天中午送到县城去。老余想来想去,决定不送。不送,不是因为老余耍大牌,也不是嫌路太远,更不是炖不出那么些鸡。真正的原因,是老余知道他的汤瓶鸡,只有在这个山高林密的路边饭店,味道才正宗。他煨汤瓶鸡,要用木炭火,煨上三小时。快了,猛了,出来的味道都不对;煨好送去,肉老了,汤凉了,味道更不对——到时,岂不是要砸他的招牌呢?

⑯也只好得罪一下熟客了。

⑰老余开店几十年,三教九流的人,都见识过,都打过交道。老余听话听音,三句话一接,就知道对方的身份甚至口味。

⑱现在,老余也是偶尔才下厨了。他下厨已不再是为了挣钱。就像他写字,不是为了搞艺术一样。人家说,老余,你的字这么好,可以去参加省展、国展了。老余摇头,说不去。人“老余”的形象特点有名,怎么不多开几家分店,搞一个连锁。老余也摇头,我只要一个小小的店就够了。

⑲继续喝酒,聊天。老余说,做菜跟书法,还有一个相通的地方,就是永远没有第一,也永远没有终点——不过都是“途中”。

⑳我盛了一碗鸡汤,慢慢喝了,味道真好。溪鱼、老豆腐、丝瓜、红烧肉,道道菜都好吃……

㉑这就是境界。这也是人生。

(1) 文章叙述了“老余”有境界的人生,请简要概括下列表格。

“老余”有境界的人生事例

①  

老余最好的本事,乃在书法。他改店名为“途中”,并向“我”解释了“途”的含义

“老余”的形象特点

厨艺精湛;能说会道

善用心思;注重品质

(2) 品析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从此以后,锅碗瓢盆,油盐酱醋,老余的日子充满了人间的烟火,充满了扎实的幸福。

②现在老余一有空,就钻进二楼的书房,在那里练字。

(3) 文章结尾段简洁凝练,请说说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
(4) 文章以“途中”为题目,有什么作用?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满目青山有新姿

牛旭斌

①黄家山是黄土高原上别具乡韵的一座村庄。庄在山上。过去,风一吹,秃秃的黄土坡尘土飞扬,遮天蔽日,满山的黄土地里,基本只种粮食,收成差。现在种得最多的是核桃、药材,还养蜜蜂,养牛羊。

②去黄家山的半路上,青青小麦拔节生长,雪白梨花缤纷一地,满野的核桃树抽芽,开花,坐果,春光芳菲又明丽。

③雨后墒饱,山里人趁机铺地膜,种玉米。阡陌间,地气回暖,水渠叮咚,田间地头热火朝天。园子里,几十名妇女躬腰蹲身,在移栽万寿菊。她们从二月初就开始整地、薅草,育苗、耘苗。一株株菊苗被整齐移栽进田垄,然后扶正,壅土,压实,浇水。那葱嫩的秧苗,一株株,一行行,一片片,赛过春风十里的画图。

④黄家山曾经黄土冒烟,雨阻雪封,祖祖辈辈上山下山都穿林而过,年轻人又大多外出打工,村庄一度荒凉寂寞,修路的事更是提都甭提。后来,县里的工程队来了,他们实地勘测,群众们自发投劳,背石背砂,先垫平泥泞坑洼,再砌筑桥涵护坡。为了不砍树、不炸山,路顺着草坡弯绕进村。若是挖掉一棵小树,也要栽回林里。半年后,这条从河谷钻进沟岔、又穿溪爬坡的路,旋转着上了村梁。

⑤条条大路连通山前岭后,太阳能路灯在夜里为行人照亮。告别烂泥路后,乡亲们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但户户接通自来水的事情办起来确实愁人。人在高山上,水在山谷里。找寻到旺盛水源后,挖渠铺埋管网,建设提灌,引水上山。通水那天,人们把水桶举过头顶,把扁担挂起,掬起水花捧在掌心,脸上充满喜悦,燃起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⑥盘过山腰,一座古村映入眼帘。山坳的院落里,欢声笑语。有黄姓人家在娶媳妇、办酒席,果盘瓜子,菜碟丰盛,酒香满院。两个年轻人用手机直播婚礼民俗,主人家为送亲的小孩们派发红包。新郎新娘自由恋爱,他们放弃异乡的工作,回到家乡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⑦盘到山顶,似乎离天更近,感觉能把流云拥揽入怀。成县机场的航班,不时从这片旷野飞越,机声轰隆作响,机翼闪烁银光。坐飞机从高空看黄家山,只见深谷幽幽,山山披绿,林海茫茫。

⑧一座山的春意盎然,离不开村里来的帮扶队。青瓦白墙的是新房,黄绿相间的是田园,沿途怒放的是樱花。驻村帮扶队进村时,正是黄家山人盘腿暖炕的时节,山中白雪皑皑。他们迎着风雪,挨家挨户走访,第一件事就是弄清楚乡亲们难在哪儿。他们向村组干部和老人们请教前人曾经尝试过哪些生计,摸准脉后,又盘算乡亲们缺些啥。起早贪黑种药材、搞养殖、卖山货,走家进户拆危房、改厨灶、建厕所,种菜园、栽果树,带着乡亲们把生活领到温煦的春天里。

⑨帮扶队有位小杜,是一家菌业合作社的创办者。大学毕业的他,从城市返回家乡后,建起了山里第一座木耳大棚。许多人跑来看,摆着手不相信他能种出木耳。经过三年努力,如今七座大棚里,密密麻麻的菌棒已经点种。这些黑木耳、玉木耳,正纷纷探出软乎乎的小耳朵。他帮带过的上百户贫困人家中,有不少人学会了种木耳。他全程无偿服务,最后把各家各户的木耳照单回收。尝到甜头的乡亲,团结起更多亲邻纷纷种起了木耳。他今年扩建了加工生产线,通过一年两茬的春耳秋耳,就能让不少人稳稳当当奔小康。

⑩青泥河、羊八河涓涓流淌。山里人依托四季山花,办起蜂蜜加工厂。油用牡丹、药用芍药正次第盛开,山谷变成了花海。一度以挖药、砍树、狩猎为生的山里人,走上了新时代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⑪离开黄家山时,蓝莹莹的天边,山坡潮润,一片片花海,美极了。春天从山河醒绿的泥土里抽芽,春天从汽车奔跑的大路上山,春天把孩童的风筝放飞,春天让半开的群花烂漫……草莓园吸引着游人采摘,开心农场的柴火鸡正炖得烂香,农家客栈刚刚又住进一车游人,压弯枝头的满树樱桃由翠变红。

(摘编自《人民日报》)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过去的黄家山自然环境恶劣,山里人只以种粮食为生,没有其他的谋生途径,收入也单一。 B. 第④段,“若是挖掉一棵小树,也要栽回林里”说明村民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意识越来越强。 C. 第⑥段,新郎新娘“回到家乡来实现自己的梦想”与上文“田间地头热火朝天”景象相呼应。 D. 通过此行,作者领悟到,每一寸田土,都孕育葱茏,一座座青山就是一座座养人的金山银山。
(2) 文章第④⑤段运用了插叙的写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 结合语境,按照要求任选一句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起早贪黑种药材、搞养殖、卖山货,走家进户拆危房、改厨灶、建厕所,种菜园、果树,带着乡亲们把生活领到温煦的春天里(从描写方法角度赏析句子)

②春天从山河醒绿的泥土里抽芽,春天从汽车奔跑的大路上山,春天把孩童的风筝放飞,春天让半开的群花烂漫。(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

(4) 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文章标题中“新姿”的寓意。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回忆性散文及小文同学做的批注,完成下题。

永远的先生

(苗理洁)

①潼湖镇黄屋村口的大榕树旁,有座清代的古建筑——敦伦书室。黄自权是村干部,乡亲们都亲切叫他“权叔”。

②权叔平日喜欢来书室周围逛逛。这座本将倒塌的古建筑,近年经过镇政府采取抢救性的保护措施,修缮得焕然一新。如今这里是红色教育基地,权叔满心欢喜。没人知其缘由,只有老人深知,自己是怀念曾在书室度过那短暂而又愉悦的时光。

③每当望着书室门前那被无数人踩出凹凸脚印的麻石石阶,权叔眼前总是浮现一张清秀的面庞,心里泛起丝丝的暖意。多少年了,这张脸庞的五官一点都没有模糊,依然是那么清晰,那是他敬爱的先生黄卓如。

④权叔打开记忆的闸门,任凭思绪如潮水般涌来。

⑤1943年,黄自权9岁,早该上学的年龄,但贫困的家境令他无法进入学堂读书。日本侵华战争,带给中国人民深重的灾难,加之地主的剥削,黄自权家与广大劳苦大众一样,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他哪敢奢望读书?

⑥书室朗朗的读书声吸引着劳动回来的小自权,他情不自禁停下脚步听一会读书声,上不了学,哪怕听一会也是好的。书室先生注意到这个每日在书室外听课的孩子,他详细寻问小自权家里情况,然后和蔼告诉他,可以来读书,并且不收学费。

⑦小自权兴奋跑回家告诉母亲上学之事,母亲欢喜地流下眼泪:“阿仔,你遇见贵人啦!”母亲反复叮嘱他要乖乖听话,好好读书。他牢记母亲的话,珍惜先生对他的心意,每天一早到书室,帮先生打扫房间卫生和课堂卫生,还清理厕所。先生教他识字,学会写自己的名字,家人的名字,教他简单的计算。他记住先生谆谆教诲:做人要勤劳,要善良,要诚实。人生路上,勇往直前,不要怕困难。尤其记住“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人生信条。

⑧多么好的先生!他的话总是给人温暖和鼓舞的力量。先生动听的语音,仿佛一盏明灯照进心间,顿觉亮亮堂堂。都说孩子最直观,他们眼中的先生就是一个大好人,但也感觉先生好像在防备着什么。有次,有个同学恶作剧大喊:“警察来了!”先生听闻立即离开书室躲避。事后他严肃批评这个孩子,以后不可随便开玩笑。孩子们哪知道,此时的敦伦书室是中共一个秘密联络点,黄卓如先生是中共秘密联络员。他的任务,就是以教书、办夜校为掩护,秘密发展党员,组建中共潼湖区委。

⑨一天,先生没有来上课,他卧室的行李也不见了,先生突然不知所踪,小自权顿时感到心里空空荡荡,不觉悲从中来。失去先生的呵护,他读不成书,又随母亲从早到晚在菜地劳动。但先生教导他做人要诚实、要勤奋、要“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铭刻在心,努力践行,他是村民眼中的乖巧孩子和诚实少年。

⑩失去先生教导的日子,他无数次在书室徘徊,寻找先生的踪影。

⑪转眼到了1949年秋,惠州解放,小自权也从瘦弱少年长成英俊小伙。由于自权在村民心中的良好口碑,他被推荐为生产队长。一日,他接到通知到公社集合,没想到,见到日思夜想的先生!此时,黄卓如受命调回潼湖,担任潼湖区区委书记。分别数年再相逢,先生成了他的领导,黄自权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紧握先生的手久久没有松开。黄卓如说:“我们共产党人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群众选你们当村干部,就是信任你们,大家团结一心向前走。任何时候都要以身作则,大公无私,带领群众创造美好生活。”

⑫几十年过去,那次相聚的欢欣深深镌刻在黄自权脑海,他记得自己激动地表示:“我一定好好干!”群众有困难找他,他总是想尽办法解决。群众信任他,拥戴他,生产队长一干就将近30年。上级领导来检查或者公社开表彰会,请黄自权谈体会时,他总是把先生放在嘴边:“先生教导我要做好人,要好好为人民服务。”黄自权在敦伦书室只读了一年书,但他这辈子都认定,黄卓如永远是他最崇敬的先生。









【提问式批注】为什么黄自权的母亲说“阿仔,你遇见贵人啦”?



【赏析式批注】









【补充式批注】时隔多年与先生重逢,黄自权定然心潮澎湃。


【感想式批注】时光荏苒,先生的影响是一辈子的。

(1) 解答【提问式批注】。为什么黄自权的母亲说“阿仔,你遇见贵人啦”?请结合全文分析原因。
(2) 挑战【赏析式批注】。请你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⑧段画横线的句子。
(3) 共鸣【补充式批注】。时隔多年再次与先生重逢,当时的黄自权心里会想些什么?请结合第⑪段画横线的句子用第一人称的口吻补写黄自权当时的心理。
(4) 探究【感想式批注】。读完这篇文章,也许你会联想到下面的这些词语:求知、育人、奉献……请结合全文,在给出的词组中或自己联想的词中任选两个词,谈谈你对该词语的理解和获得的启示。
现代文阅读 普通